2月12日 第三個警告:必須長進的要求
梁家麟

經文:希伯來書五11~六3

11論到這事,我們有好些話要說,可是很難解釋,因為你們聽不進去。12按時間說,你們早該作教師了,誰知還需要有人再將神聖言基礎的要道教導你們;你們成了那需要喫奶、不能喫乾糧的人。13凡只能喫奶的,就不熟練仁義的道理,因為他是嬰孩。14惟獨長大成人的才能喫乾糧,他們的心竅因練習而靈活,能分辨善惡了。

第六章

1所以,我們應當離開基督道理的基礎,竭力進到成熟的地步;不必再立根基,就如懊悔致死的行為、信靠神、2各樣洗禮、按手禮、死人復活,以及永遠的審判等的教導。3神若准許,我們就這樣做。

作者在準備談有關基督按照麥基洗德的體系為祭司的道理時,心中有感,便暫時停下教義的講論,向信徒發出第三個警告:停滯與失落信仰的危機。

作者的感觸是,他覺着自己所要說的內容有些不好懂,擔心受眾理解不了,於是踟躕要不要告訴他們這個;「我們有好些話要說,可是很難解釋,因為你們聽不進去。」(1)基督教有好些道理關乎上帝和宇宙的奧祕,超出了人的語言系統和思辨能力所能應付的,的確不好理解,連保羅也說:「們現在是對着鏡子觀看,模糊不清。」(林前十三12)

不過,作者轉念一想,受信信徒的情況顯然不是這樣,不是食物本身難以消化,而是他們的消化系統出了問題。「聽不進去」是遲鈍、懶惰的意思,這是學習態度問題,跟能力沒有關係。

作者描述他們的靈命景況:「按時間說,你們早該作教師了,誰知還需要有人再將神聖言基礎的要道教導你們;你們成了那需要喫奶、不能喫乾糧的人。」(12)信徒信主已有一段年日,按理應有相當的進步,不僅能學習較深奧的道理,更應該承擔教導別人的責任。但是,他們卻一直徘徊在信仰的初階,學來學去都是基本的道理(「上帝聖言小學的開端」的意思),原地踏步,了無寸進。結果,他們的屬靈胃口給慣壞了,像嬰兒那樣只能喫奶,不能喫乾糧。

像好些人,雖然不是小孩子或老人家,卻因習慣了喫軟綿綿的日式麪包,碰到德式麪包便大喊受不了,感到無法下嚥。

作者指出嬰兒和成人的分別:「凡只能喫奶的,就不熟練仁義的道理,因為他是嬰孩。惟獨長大成人的才能喫乾糧,他們的心竅因練習而靈活,能分辨善惡了。」(13~14)「仁義的道理」指的是甚麼,不易確定,大抵是指關乎信仰或道德上的道理,有真假對錯之分的;認識這個道理的,便能「分辨善惡」了。「練習而靈活」說的是經反覆學習而邁向成熟,強調的是學習的結果而不是過程。學是爲了知,知是爲了行。

作者雖然判斷受信信徒仍是嬰兒,可能受不了他所說的難以解明的話,但他沒打算慣着他們,讓他們繼續喫奶下去,卻要求他們必須離開嬰兒的階段,在信仰上有所突破和成長:離開開端,進到完全。「所以,我們應當離開基督道理的基礎,竭力進到成熟的地步;不必再立根基,就如懊悔致死的行為、信靠上帝、各樣洗禮、按手禮、死人復活,以及永遠的審判等的教導。」(六1~2)

注意作者在這裏說的是「我們」而不是「你們」,所以是把自己,甚或所有人都包括在內。他不僅是針對性責備這羣不長進的信徒,而是確立了一個屬靈的原則:所有人都不應該停留在基要信仰的地步,不要空談固本培元,結果來來去去都只認識信仰的ABC。靈命長進是所有信徒的責任。

作者指出六個屬於基要信仰的內容,分成三對:第一對是懊悔死行和信靠上帝,就是離開罪惡,也離開好些無法讓人得救的宗教行為,諸如守律法,專心信靠上帝,唯獨恩典,唯獨信心。

第二對是各樣洗禮和按手之禮,這裏指的應該不是基督教的洗禮,否則便不會用上眾數,而是猶太人原來眾多潔淨的禮儀。按手大抵跟醫治和授職有關,也跟接受聖靈有連繫;或許在信徒中間,常常有如何得潔淨、如何得着超凡的能力的討論,禮儀問題吸引了他們很多的注意力。

第三對是死人復活和永遠審判。這兩項無疑都是重要的道理。也許受信信徒非常關注末日和來生,常常討論,並做了不少推測和想象,浪費許多時間。

我們無法確定作者為何視這六項為「基督道理的基礎」,要求信徒不要太多糾纏其中;又糾纏在這些課題之中,如何竟產生妨礙他們靈命進步的結果?一個合理的推斷是,這幾個基要真理都可以牽涉到舊約的眾多經文,也跟猶太教的傳統有許多連繫。作者認定,成為基督徒,便應該從耶穌基督的角度重新理解這些基本教義、禮儀和盼望的道理,而不要太多牽扯到舊約和猶太教的傳統去;受信信徒是猶太人,他們大抵一直糾纏於舊信仰與新信仰的異同中,不棄舊又迎新,企圖兼容幷包,左右逢源,結果無法乾脆地擁抱基督信仰,邁步向前。

作者鼓勵信徒:靠着上帝的幫助,我們必能有這樣靈命的突破。

反省:

基督徒面對許多信仰困擾,妨礙他們進步的一個主因,是新舊夾纏:舊觀念與新觀念、舊關係與新關係、舊生活與新生活,囉囉唆唆,糾纏不清。我們必須有決心,去舊迎新,宣告舊事已過,都變成新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