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3日 第三個警告:停滯失落的危險
梁家麟

經文:希伯來書六4~20

4-6論到那些已經蒙了光照、嘗過天恩的滋味、又於聖靈有份、並嘗過神的話的美味,和來世權能的人,若再離棄真道,就不可能使他們重新懊悔了;因為他們親自把神的兒子重釘十字架,公然羞辱他。7就如一塊田地吸收過屢次下的雨水,生長蔬菜,合乎耕種的人用,就從神得福。8這塊田地若長荊棘和蒺藜,必被廢棄,近於詛咒,結局就是焚燒。9親愛的,雖然這樣說,我們仍深信你們有更好的情況,更接近救恩。10因為神並非不公義,竟忘記你們的工作和你們為他的名所顯的愛心,就是你們過去和現在伺候聖徒的愛心。11我們盼望你們各人都顯出同樣的熱忱,一直到底,好達成所確信的指望。12這樣你們纔不會懶惰,卻成為效法那些藉着信和忍耐承受應許的人。13當初神應許亞伯拉罕的時候,因為沒有比自己更大的可以指着起誓,就指着自己起誓,14說:「我必多多賜福給你;我必使你大大增多。」15這樣,亞伯拉罕因恆心等待而得了所應許的。16人都是指着比自己大的起誓,並且以起誓作保證,了結各樣的爭論。17照樣,神願意為那承受應許的人更有力地顯明他的旨意不可更改,他以起誓作保證。18藉這兩件不可更改的事—在這些事上,神絕不會說謊—我們這些逃往避難所的人能得到強有力的鼓勵,去抓住那擺在我們前頭的指望。19我們有這指望,如同靈魂的錨,又堅固又牢靠,進入幔子後面的至聖所。20為我們作先鋒的耶穌,既照着麥基洗德的體系成了永遠的大祭司,已經進入了。

這是整卷希伯來書中最富爭議性的其中一段經文,關乎基督徒的得救確據問題。

仍是第三個警告的一部分:作者先責備信徒信仰停滯不前,要求他們離開道理的開端;然後再嚴厲指出,設若不僅停滯倒退,而是落到放棄信仰的地步的話,將會面對何等可怕的後果。

作者用5個子句來描述那些放棄信仰的悖逆者:「已經蒙了光照、嘗過天恩的滋味、又於聖靈有份、並嘗過上帝的話的美味,和來世權能」(4~6)。「已經蒙了光照」便是讓作為世界的光的上帝照亮,驅走心中的黑暗的人,這通常是指信仰的開端。「嘗過天恩的滋味」乃指經歷過上帝的恩典,特別是救恩。「又於聖靈有份」是指接受了聖靈,得着其充滿。「上帝的話的美味」和「來世權能」連着說,前者指領受了上帝的話語,後者指經歷了上帝的能力;這能力包括神蹟、奇事和百般異能,它們都不是屬於此生的人間的。

毫無疑問,擁有這5個字句所描述的經驗的人,都曾是真實的信徒。

但作者筆鋒一轉:這些人「若再離棄道理,就不可能使他們重新懊悔了;因為他們親自把上帝的兒子重釘十字架,公然羞辱他。」(6)「離棄道理」指的不是一般性的犯罪,而是背道叛教,「離棄了永生上帝」(三12);基督徒偶然被過犯所勝可不會造成「親自把上帝的兒子重釘十字架,公然羞辱他」這般嚴重的後果的。

「不可能使他們重新懊悔了」,最自然的解釋是,背道的人再沒有幡然悔悟的可能;不是說背道者自己不能悔改,而是上帝不容許他們重新再來。為甚麼上帝不再給予機會?因為他們的背道是對基督最大的羞辱,他們竟然視這份極貴重的救恩為可丟棄的;並且也廢棄了十字架的救贖功效,彷彿讓基督得重新再上一次十字架。

作者舉例說,就好像一塊田地,經過農夫悉心耕種灌溉,若是按照期望長出農作物,便被視為有價值的,若是竟然長出荊棘和蒺藜,那等待它的結局只有一個,失望的農夫會一把火燒了它(7~8)。同樣地,背道棄教的人,等待他們的將是地獄的永火。

這個教導曾帶給許多人不安,他們擔心得救的確據可能給動搖了。不過,只要我們確認聖經是聖經,聖經的權威超過所有神學論述,聖經怎樣說,我們便怎樣領受,儘量避免為遷就某套神學論述而刻意扭曲聖經的直接教導,那麼,必須承認希伯來書這個貫穿全書的教導是清晰不過的。上帝對罪的不容忍毋庸置疑,上帝對人的悖逆的忍耐是有限度的;而最重要的是,上帝是輕慢不得的,冒犯上帝是最嚴重的罪。前面作者已說過:「我們若忽略這麼大的救恩,怎能逃避呢?」(二3)

翻閱整部聖經,我們都看不見上帝對人的悖逆會給予無條件且無限期的包容;昔日以色列民是整個世代(可能有數十萬人)都死在曠野裏,這個血淋淋的歷史教訓還不足以儆醒我們嗎?舊約律法多次申明,凡褻瀆耶和華的名的,必被治死;新約裏耶穌也說:「凡褻瀆聖靈的,卻永不得赦免,而要擔當永遠的罪。」(可三29)不管我們如何詮釋「褻瀆聖靈」的含意,都得正視總會有「永不得赦免」的後果。

尚幸希伯來書作者在做了這般嚴肅沈重的警告後,便轉而安慰信徒,指出他們並未落在這個可怕的境地裏,他們仍走在信仰的道路上,並且已接近完成整個旅程(「更接近救恩」)。

作者重申上帝是公義的上帝,一方面萬不以有罪的為無罪(出卅四7),另方面卻也不會無視信徒為祂所做的勞苦。所以,我們只管今天做對的事情,毋須擔心將來或會有任何的變故,未來雖不為我們掌握,卻肯定在公義的上帝手中。上帝起誓應許,祂所做的各種承諾必定兌現,毫無懸念。今天我們在努力中,對明天的盼望便不致動搖。

惟有懷着信心和忍耐,才讓我們所領受的應許得以兌現。亞伯拉罕的故事。充分說明這個道理。

反省:

讀完剛纔的經文,你對「上帝是大而可畏的」有較深刻的理解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