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1日 基督超越所有大祭司
梁家麟

經文:希伯來書五1~10

1凡從人間挑選的大祭司都是奉派替人辦理屬神的事,要為罪獻上禮物和祭物。2他能體諒無知和迷失的人,因為他自己也是被軟弱所困,3因此他理當為百姓和自己的罪獻祭。4沒有人可擅自取得大祭司的尊榮,惟有蒙神所選召的纔可以,像亞倫一樣。5同樣,基督也沒有自取作大祭司的榮耀,而是在乎向他說話的那一位,他說:

「你是我的兒子,我今日生了你。」

6就如又有一處說:

「你是照着麥基洗德的體系永遠為祭司。」

7基督在他肉身的日子,曾大聲哀哭,流淚禱告,懇求那能救他免死的神,就因他的虔誠蒙了應允。8他雖然為兒子,還是因所受的苦難學了順從。9既然他得以完全,就為凡順從他的人成了永遠得救的根源,10並蒙神照着麥基洗德的體系宣稱他為大祭司。

五1到十18,學者視為希伯來書最主要的神學講論部分,作者詳細論述耶穌基督這位大祭司和祂所獻上的祭。

在本段,作者談到耶穌如何滿足作為大祭司的條件。他首先指出耶穌被選立為大祭司,乃符合一般的要求(1~4);然後談到耶穌是受苦的大祭司,祂在苦難中的順從,成為永遠得救的根源(5~10)。

大祭司作為上帝和人的中保,必須是從人間挑選的,並且是代表人(替人)辦理屬上帝的事,特別是獻上禮物和祭物。這裏強調了大祭司的人性。

如果在第一章,作者指出基督是上帝在末後日子最終極的啟示,取代了舊約眾先知的啟示,那他是在強調基督的先知身分;而在二章以後,作者更多的是談論基督的祭司身分。先知和祭司都是穿梭於上帝和人之間的服事者,但先知的職能是代表上帝向人發出訓示,宣告上帝的心意;祭司則主要代表人向上帝認罪求情,希望喚回上帝的憐憫寬恕。先知比較超然和神性,祭司則注重認同和人性。

所以在談到耶穌的祭司職分時,作者總是突顯祂的人性,凡事與所有人一樣。「他能體諒無知和迷失的人,因為他自己也是被軟弱所困,因此他理當為百姓和自己的罪獻祭。」(2~3)

「體諒」是理解和包容,溫柔對待軟弱的人,像保羅說的「不自誇,不張狂」,不會瞧不起那些「無知和迷失的人」,詫異他們的無知無能:「嘿,怎麼能犯這樣低級的錯誤?」「這般簡單的要求都做不到,實在死有餘辜,不值得上帝赦免啊!」同理心源自身分和際遇的認同,感同身受,「有誰軟弱,我不軟弱呢?有誰跌倒,我不焦急呢?」(林後十一29)大祭司是人,同樣被軟弱所困,所以他不是作為局外者,置身事外地替人認罪獻祭,卻是作為認罪者的一員,為人為己獻上贖罪祭。「我和我父家都有罪了。」不是為「他們」獻祭,而是為「我們」獻祭。

耶穌凡事與弟兄相同,這使祂滿足了作為大祭司的第一個條件。

大祭司的第二個條件,是為上帝所呼召和選立,而非自告奮勇請纓為之。第一任大祭司亞倫,正是被上帝選召的(4)。同樣地,耶穌不是自作主張要作大祭司,博取人間的尊榮,祂也是上帝選召的,並且由父上帝親自確認祂的神聖身分,宣告:「你是我的兒子,我今日生了你。」(詩二7)值得注意,這節是作者非常喜歡徵引的聖經,前面一5已曾引用過一次,這首彌賽亞的詩篇是對基督的神聖地位的上佳證明。

作者徵引另一處舊約經文是詩一一〇4:「你是照着麥基洗德的體系永遠為祭司。」這節詩句若是應驗在基督身上,一方面是確認基督的祭司職位是永遠的,不像人間的祭司是有任期的;另方面也要表明基督的大祭司職位是屬天的,跟人間的亞倫譜系亳無關連。我們知道,耶穌在人間是屬於猶大支派的,按照道理是不可能出任祭司甚至大祭司的。但若是耶穌接上麥基洗德的傳承,便另當別論了。第10節作者再重申:「並蒙上帝照着麥基洗德的體系宣稱他為大祭司」。有關這點,後文會詳細討論。

作者提出兩個作為大祭司的條件後,他又花更多筆墨來描繪基督的人性:「基督在他肉身的日子,曾大聲哀哭,流淚禱告,懇求那能救他免死的神,就因他的虔誠蒙了應允。他雖然為兒子,還是因所受的苦難學了順從。既然他得以完全,就為凡順從他的人成了永遠得救的根源。」(7~9)

基督在人世間,同樣是恐懼死亡的,曾在面臨死亡威脅時,求父上帝將這苦杯撤去。不過,祂對上帝的順服,勝過了對死亡的恐懼,結果祂宣認:「然而,不是照我所願的,而是照你所願的」(太廿六39),這個宣認得蒙上帝應允,上帝的旨意果然成就在祂身上。耶穌基督在人間表現出對上帝的完全順服。

保羅說:「因一人的悖逆,眾人成為罪人;照樣,因一人的順從,眾人也成為義了。」(羅五19)跟保羅這個觀點相同,希伯來書作者也相信,耶穌基督是藉順從,抵消了亞當因悖逆而帶來與上帝隔絕的後果,「順從」使基督得以成為完全人,也具資格成為完全的大祭司。

基督雖貴為上帝的兒子,仍是要藉苦難而學得順從。這不是說基督曾經不順從過,後來才學曉順從;而是當死亡的威脅尚未臨到時,沒有這麼一個試探來幫助證明祂的順從;如今試探來了,基督也勝過了,祂的完全性便彰顯了。

反省:

「因所受的苦難學了順從。」我們能在任何環境中都順從上帝的帶領嗎?苦難是為信仰生命帶來危機,抑或是提供突破進步、邁向完全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