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文:诗篇48篇
1(可拉后裔的诗歌。)耶和华本为大!在我们神的城中,在他的圣山上,当受大赞美。2锡安山-大君王的城,在北面居高华美,为全地所喜悦。3神在城的宫殿中,自显为避难所。4看哪,诸王会合,一同经过。5他们见了这城就惊奇丧胆,急忙逃跑。6战兢在那里抓住他们,他们好像临产的妇人一样阵痛。7神啊,你用东风击破他施的船只。8我们在万军之耶和华的城里,就是我们神的城里,所看见的正如我们所听见的。神必坚立这城,直到永远。(细拉)9神啊,我们在你的殿中 想念你的慈爱。10神啊,你受的赞美正与你的名相称,直到地极!你的右手满了公义。11因你的判断,锡安山应当欢喜,犹大的城镇应当快乐。12你们当周游锡安,四围环绕,数点城楼,13细看它的城郭,察看它的宫殿,为要传扬给后代。14因为这神永永远远为我们的神,他必作我们引路的,直到死时。
诗篇四十八篇属于卷二(四十二至七十二)诗集;诗篇四十二篇至四十九篇一连七篇都归为可拉后裔的诗歌(注:四十二、四十三为一篇)。这篇诗被列入锡安之歌;有学者认为四十五至四十八篇都跟神的王权有关,而四十六及四十八篇特别显明神驻守锡安,使城屹立不倒,尽显祂执掌全地的王权。这四首诗紧接四十二至四十四篇的刻意安排,是要回应诗人在艰难时期经历神缺席所产生的疑问。这篇诗的结构可分为三段:1. 神在锡安,当受赞美(1-3节)、2.子民与外敌,反应各异(4-11节),3.绕城细察,传与后代(12-14节)。我们就按照这结构脉络欣赏这首锡安颂。
诗人先指出耶和华为大、为大君王(1a、2a节),祂在城中、在锡安圣山上,当受极大的赞美。古代近东的百姓认为他们所膜拜的偶像乃住在山上,故常将偶像所驻守的山称为圣山。锡安山位于耶路撒冷的东北面,但诗人却说锡安山「在北面居高华美」(2b节);诗人是借用意象表达,与北面的洗分山相比。英文《新国际译本》将「北面」这词翻译成专有名词「洗分」(Zaphon)。「洗分」是迦南名闻遐尔的圣山,相传更是巴力的居所,其高度远远超越位于耶路撒冷的锡安山(锡安山只有743米,而洗分山却高达1,700米)。论高度和山的壮观,锡安山根本不能与洗分媲美。但诗人指出,锡安山之美非因其峰岭高耸入云及壮观的外形,而是有掌管宇宙主权的大君王耶和华「在城的宫殿中」(3a节)。简言之,里面的内涵比外面的装潢更为重要。
由于大君王的同在,就激发起敌人与子民的两种回应─惧怕与喜乐。以色列国常被诸王入侵,安全常遭受威胁。那些会合的众王可能是约沙法时代的摩押、亚扪和米利乌联军(代下二十1-30),亦有可能是希西家时代亚述的西拿基立和他的附庸国(王下十八13至十九37)。然而,诗人没有具体指出是那一场战役。无论是哪一场战役,只要耶和华居于城的殿中,这城就固若金汤,牢不可破。敌人「见了」(5a节)神的作为,就望风而逃(4-7节)。他们目瞪口呆,「惊惶失措,慌慌张张逃跑」 (5b节)《吕振中译本》;他们惊惶失措、痛苦挣扎如产难的妇人一样(6节)。诸王究竟看见了甚么?诗人似乎刻意留白;看见「甚么」并非最重要,「谁」看见以及「在哪儿」看见才是诗人的重点。敌人不单在陆路上窜逃,连他们一直引以为傲的「他施船只」也被强大的东风所毁(7节)。
此外,神的子民同样耳闻目睹耶和华的作为,他们的反应是欢喜快乐(8-10节)。因为神以慈爱待祂的子民,也用公义来判断。神的公义就像公平的律法,对遵守的人和违法的人自有不同的效果。子民遵守神的律法就得到保护,敌人叛逆神就招致审判。因此,诗人呼吁子民从「殿中」想念神的慈爱(参9节),延伸到「地极」都歌颂祂的名(参10节),最后,更要从「锡安山」欢呼扩展到「犹大的城邑」(11节)。
诗人更鼓励我们要周游、环绕、数点、细看及察看(12-13a节)神在锡安的作为,祂像一位慈爱的牧人继续不断引领属自己的子民,直到死时(14节)。我们更要将神在城中的作为,将我们在锡安山所经历神的慈爱、公义、审判以及祂永不变、看顾保守的美德,一代一代地传颂下去。
思想:
锡安对信徒并非实体的一座城,而是神的居所、神同在的地方。信徒追求的是神的同在。就让我们一同唱颂《同往锡安》(Marching to Zion)这首歌作为今天灵修的回应。
(诗歌可于Youtube搜寻「同往锡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