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文:马可福音十四3~9
3耶稣在伯大尼痲疯病人西门家里坐席的时候,有一个女人拿着一玉瓶极贵的纯哪哒香膏来,打破玉瓶,把膏浇在耶稣的头上。4有几个人心中很不高兴,说:「何必这样浪费香膏呢?5这香膏可以卖三百多个银币赒济穷人。」他们就对那女人生气。6耶稣说:「由她吧!为甚么难为她呢?她在我身上做的是一件美事。7因为常有穷人和你们在一起,要向他们行善,随时都可以,但是你们不常有我。8她所做的是尽她所能的;她是为了我的安葬,把香膏预先浇在我身上。9我实在告诉你们,普天之下,无论在甚么地方传这福音,都要述说这女人所做的,来记念她。」
与其他三卷福音书相比,马可其实不多着墨犹大出卖耶稣的动机。根据可十四11,犹大出卖耶稣最明显的得益,就是从祭司长及文士得着银子 (ἀργύριον)。根据马太(太廿六14~16),犹大出卖耶稣的动机是为了钱;根据路加(路廿二3)及约翰(约十三2),犹大则是因着受到魔鬼的影响而出卖耶稣。曾经就有学者从「悲剧人物」的角度去猜测犹大出卖耶稣的动机。例如,犹大是否因为对耶稣拒绝成为一位地上政权性的弥赛亚而感到失望呢?他是否企图迫使耶稣对罗马帝国采取果断的行动?他是否在创世以先已被上帝拣选成为出卖耶稣的人,无权抗拒?…
这些问题不是马可写这段经文的目的。参考可十四1~12的脉络,马可的写作目标明显是要对比两类人。一类是祭司长文士及犹大, 另一类则是一位无名的女人。
此处将两个本身没有直接关系的故事组成一个「三文治」结构:
1逾越节即将来到
1~2祭司长文士想法子杀掉耶稣
3~9无名女人为耶稣的安葬将香膏浇在耶稣头上
10~12犹大献计怎样杀掉耶稣
12~逾越节的预备
马可没有记载这个女人的名字。设若约十二1~8记载的事与可十四3~9是同一件受膏事件,这个女人其实就是拉撒路的姊妹马利亚。但根据马可的手笔,焦点明显不在寻找这位女人的身分,而是见证这位无名女人膏立耶稣的意义。我们可以从三方面去进一步理解这个意义。
第一,其实马可不是第一次将两件本身不相干的事,以「三文治」的结构去铺陈。在可五21~43,马可就曾刻意将「叶鲁女儿」和「经血不止的女人」两件医治神迹,以「三文治」的方式去到表达。根据约翰福音,马利亚其实早在逾越节前六天已经膏耶稣,但马可却刻意将这事件放在祭司长等人于逾越节前两天的奸计之中。这「三文治」的外层(可十四1~2, 10~11),是祭司长及文士在犹大的献计下,高兴(ἐχάρησαν,可四11)地准备去捉拿及杀死耶稣;而三文治的内层,我们就见证了这位无名女人为了耶稣的安葬,把香膏预先浇在祂身上。可见马可的首要文学铺陈原则是他的神学信息,而非客观的时序报导。
第二,这个铺陈明显是要对比犹大的贪心及这女人的委身。当犹大为了钱而出卖耶稣,这女人却花上一瓶价值三百多个银币的纯哪哒香膏,来浇在耶稣的头上。哪哒 (nard, νάρδος) 是一种香膏成分,今日一般称为甘松。由于哪哒的出产地是远在印度,所以费用会额外的高。而根据当时的生活标准,一个银币 (denarius) 大概是一个普通工人的一天工资,三百多个银币就是一个普通工人的一年工资。于耶稣的时代,哪哒香膏常被用作葬礼仪式或埋葬过程中的仪式性抹油。当犹大利用耶稣去取利,这女人却为耶稣尽她所能地舍去。
第三,是女人以油膏耶稣头的意义。根据《旧约》,以油膏人的头是指某人已被神立为王的象征性行动(撒上一10;王下九6)。这样,女人膏耶稣头的意义,就不单代表她个人对耶稣的尊敬,更是代表一个马可福音的神学:真正能代表弥赛亚身分的,是一位走往十架、被钉死的王者。就在马可十四章至十六章的这个最终篇,无名女人的这个行动之所以配得在普天之下被述说,是因为她已经看见了耶稣的真正身分。当使徒及其他宗教领袖仍然搞不清耶稣的身分时,这名女人已经弄清楚了。耶稣说:「她在我身上做的是一件美事。」这位王,不是延续《旧约》的另一位以色列王,祂是弥赛亚,祂是那位走上十架的王;祂是新逾越节的羔羊(留意「三文治」的最外层),要带领人与神再一次立约。
思想:
马可没有明言「不高兴」的「几个人」是谁。假若你在场,你觉得你也会不高兴吗?为什么?
假如基督君王的「定义」是借着走上十架去启示的,你认为基督徒也必须一样为主受苦吗?为什么?
你可曾为主付上什么代价吗?你可知道你一年的工资是多少吗?你可以想象献上一年的工资,或一整年的时间,任由上主去使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