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9日 第五个论辩:转向神
麦耀光

玛拉基书三6-12

三6「我-耶和华是不改变的;所以,雅各的子孙啊,你们不致灭亡。7从你们祖先的日子以来,你们就偏离我的律例而不遵守。现在你们要转向我,我就转向你们。这是万军之耶和华说的。你们却说:『我们如何转向呢?』8人岂可抢夺神呢?你们竟抢夺我!你们却说:『我们在何事上抢夺你呢?』其实就是在你们当纳的十分之一奉献和当献的供物上。9因你们全国上下都抢夺我的供物,诅咒就临到你们身上。10你们要将当纳的十分之一全然送入仓库,使我家有粮,以此试试我,是否为你们敞开天上的窗户,倾福与你们,甚至无处可容。这是万军之耶和华说的。11我必为你们斥责蝗虫,不容它毁坏你们的土产。你们田间的葡萄树,果实未熟以先也不会掉落。这是万军之耶和华说的。12万国必称你们为有福的,因你们必成为喜乐之地。这是万军之耶和华说的。」

先知玛拉基在第三个论辩 (二10-16)责备百姓在婚姻中的不忠,而在今天第五个论辩 (三6-12)中,先知要唤醒百姓︰他们不单对人不忠,更加对神也不忠。因此,他呼唤百姓要在两方面向神回转。在邀请百姓回转之前,神作出了一个宣告:「我-耶和华是不改变的」,这话提醒回归后的以色列民不要忘记神的信实 (参民廿三19)。神与他们列祖所立的圣约,说明祂所应许的必然成就。纵使他们持续偏离和不遵守神的律例,神也不会让他们灭亡 (6-7节)。

在百姓听到神是信实的、是永不改变的之后,先知随即呼唤百姓要转向神。百姓就求问先知:「我们如何转向呢?」「转向」这词,在希伯来文是用来表示悔改的字眼,标志着「洗心革面」,不单只有悔改之意,更有悔改的举动,反映出这人是彻底转变。回归的以色列人需要转离罪,再转向神;而且按圣约的要求,他们重整生命的方向,以及重新与神建立关系。当百姓落实具体行动时,先知宣告神的心意:「你们要转向我,我就转向你们」(7节)。其实,神的子民可以从诗篇中学习诗人悔改的祷文,向神祷告 (参诗八十371419)。

究竟当百姓听到先知指示他们要转回时,百姓心中在想甚么呢?他们回答先知说:「我们要在甚么事上转向呢?」(7节,吕振中译本)。从他们的回应中就可以得知,他们并不认为他们有地方需要向神回转的。听了百姓的回复,先知的语气也强硬起来,指控他们说:你们竟「抢夺神」之物!百姓却心有不甘,又有点摸不着头脑的反问:「我们抢夺了你的甚么呢?」(8节中,新译本)。先知直言不讳地斥责他们是「抢夺」了属神之物,就是在当纳十分之一的奉献和当献的供物上,没有忠心摆上献给神。先知用「抢夺」来强调这个过犯的严重性。「十分之一」指摩西律法所规定的土地全部出产的十分之一 (参申十二17「你的五谷、新酒和新油的十分之一」;而「供物」可以是献给神或圣所的礼物或奉献,可以包括地里出产的收成或个人贵重物品,如金、银、宝石等 (另参利廿七30民十八26申十四22-29廿六12-15)。回归的以色列人需要在十一奉献一事上的态度转回。有学者指出,百姓「抢夺」神的物,只是问题的表面症状,并不是问题的根源。他们是不想奉献,还是没有能力奉献呢?正因为他们「抢夺神」之物,诅咒就临到他们身上,以致土产毁坏、果实掉落。先知不一定想探索因与果的问题,乃是要发出一个邀请。

不变的神,呼唤祂的子民转回,并邀请他们来验证神的信实。当百姓重建奉献的信仰生活后,就能经验神所应许农产得以丰收的祝福 (10-11)。然而,仅有物质的丰收,不会使一个国家成为喜乐之地 (12节)。地土里出产的果实是人努力工作和神看顾的成果,而神子民属灵生命的果实,可使居住之处成为喜乐之地。

当玛拉基说:「以此试试我」(10节),这是否与摩西说不可以「试探」神的禁令(申六16) 互相矛盾呢?神可以「试验」(nasah) 并「考验」(bakhan)人类,但人不可以反过来(nasah)「试验」神。玛拉基呼吁百姓「考验」 (bakhan)神,目的是要证明神忠于祂的圣约应许。学者指出,七十士译本始终以希腊文单词「诱惑、试验、试炼」 (peirazo) 的其中一种形式来翻译「试验」(nasah),而「考验」(bakhan)几乎都是以 「察验、证明、试验」(dokimazo)的某种形式译出。在新约,雅各指出,神不「诱惑」(peirazo) 任何人(雅一13);而保罗说忠信的人不得「试探」(peirazo)主(林前十9)。神为了认可与炼净那些忠信之人,的确会「试验」或「察验」(dokimazo)义人的信心与行为 (三13「试炼各人的工程」)。新约对于这两词已加以区分,既保留了人的自由和个人责任,又确实证明了神的良善与主权。

思想:

神呼唤祂的儿女转回 (悔改),你听到圣灵对你的提醒吗?试细心自省,你在哪方面需要向神转回?

当你遇到「考验」/「试炼」时,向神呼求,祂应许:「总会给你们开一条出路,让你们能忍受得了」(林前十13)。你曾有这种经历神应许实现的经历吗?你是否认为当人越多人生经历时,会越认识神的慈爱与信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