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音的盼望:二、贫穷者的盼望
提摩太·凯勒

亲爱的听众朋友、弟兄姊妹,我们一起来探讨「贫穷者的盼望」这个主题。我们来看两段经文:约翰一书三章1至3节,以及14至20节。

首先,我们看约翰一书三章1至3节

1.你看父赐给我们是何等的慈爱,使我们得称为神的儿女;我们也真是他的儿女。世人所以不认识我们,是因未曾认识他。

2.亲爱的弟兄阿,我们现在是神的儿女,将来如何,还未显明,但我们知道,主若显现,我们必要像他、因为必得见他的真体。

3.凡向他有这指望的,就洁净自己,像他洁净一样。

接着,我们看约翰一书三章14至20节

14.我们因为爱弟兄,就晓得是已经出死入生了。没有爱心的,仍住在死中。

15.凡恨他弟兄的,就是杀人的;你们晓得凡杀人的,没有永生存在他里面。

16.主为我们舍命,我们从此就知道何为爱;我们也当为弟兄舍命。

17.凡有世上财物的,看见弟兄穷乏,却塞住怜恤的心,爱神的心怎能存在他里面呢﹖

18.小子们哪,我们相爱,不要只在言语和舌头上,总要在行为和诚实上。

19.从此就知道我们是属真理的,并且我们的心在神面前可以安稳。

20.我们的心若责备我们,神比我们的心大,一切事没有不知道的。

这是神的话语。

在接下来的几个节目中,我们会继续探讨「盼望」这个主题。基督的福音带来盼望。你会问:「盼望什么呢?」我们有各样的盼望。在未来几个节目中,我们会逐一探讨。我们会看到福音带来盼望,并清楚明白我们在世上、在社会里,该如何生活以及如何工作。

第17至18节指出爱必须要有行动,这一点很重要。经文说:「凡有世上财物的,看见弟兄穷乏,却塞住怜恤的心,爱神的心怎能存在他里面呢?小子们哪,我们相爱,不要只在言语和舌头上,总要在行为和诚实上。」《圣经新汉语译本》将第18节译作:「孩子们啊,我们相爱,不要用言语和舌头,而要用行为和真理。」

经文告诉我们,我们若看见别人穷乏──就是那些一无所有的人、穷人、被社会忽视的人──我们这些有权力、有知识、有钱财的人,就要与他们分享我们所拥有的。约翰说,这就是有行动的爱。这是实在的爱,是有实际行动的,而不是只在言语和舌头上的爱。

有些教会只专注于爱的行动,因为他们对真理不是十分确定。他们说:「真理有点难以理解、难以掌握,天晓得什么是真理,只管努力使世界变得更美好吧。」另一方面,有些教会对真理充满信心,对真理十分确定。他们说:「我们认识真理。」他们呼吁人归信基督,把真理教导给人。这些教会通常没有什么行动,只会教导真理。

在经文中,约翰呼召我们要用言语和行动来服侍社会,我们都希望成为这样的教会,真正明白这个呼召。言语和行动是息息相关的。我们若要明白这呼召,并成为这样的教会,就必须看看这段经文,明白当中有关用言语和行动来服侍的教导。我们从这段经文学到三件事情。我们要学习用行动来服侍──帮助穷人、被社会忽视的人、老年人、孤儿寡妇、单亲家庭、长期病患者等等,我们要眷顾这些人,为他们作出牺牲──这种服侍是神给我们的使命,也是我们属基督的记号,而这种服侍需要特别的能力。

现在,我们来看这三方面:使命、记号和能力。

神给我们的使命

我们刚才看过第17节,经文说:「凡有世上财物的,看见弟兄穷乏,却塞住怜恤的心,爱神的心怎能存在他里面呢?」我们需要伸出援手帮助他人。多年来,很多解经家都留意到,这节经文其实重述了申命记第15章的教导。约翰在这里重述了申命记15章7至8节的话:「在耶和华──你神所赐你的地上,无论那一座城里,你弟兄中若有一个穷人,你不可忍着心、揝着手不帮补你穷乏的弟兄。总要向他松开手,照他所缺乏的借给他,补他的不足。」

基本上,约翰只是重述了申命记15章7至8节的话,但这一点却十分重要。让我来解释原因。在申命记第4章,摩西解释了为什么信徒眷顾穷人是那么重要。他说:「我照着耶和华──我神所吩咐的将律例典章教训你们,使你们在所要进去得为业的地上遵行。所以你们要谨守遵行;这就是你们在万民眼前的智慧、聪明。他们听见这一切律例,必说:这大国的人真是有智慧,有聪明!那一大国的人有神与他们相近,像耶和华──我们的神、在我们求告他的时候与我们相近呢?又那一大国有这样公义的律例典章、像我今日在你们面前所陈明的这一切律法呢?」

摩西说,我们要眷顾那些寄居的、被社会忽视的、被欺压的、贫穷的,其中一个原因是,这样做能讨神喜悦。这显然是最重要的原因。可是,这并不是唯一的原因。摩西对以色列人说:「你们有一个使命。你们的使命就是向万国万族,向那些不相信神的邦国、不相信神的人,将神表明出来,而其中一个方法就是成为一个有公义的国家。」

这到底如何实现呢?出埃及记第19章记载,神呼召以色列民在西乃山聚集。在第6节,神对他们说:「你们要归我作祭司的国度。」这句话异乎寻常。为什么神说「你们所有人都要成为祭司」呢?难道他们所有人都要在会幕里供职吗?不是这个意思。祭司是站在神与人之间的那一位。神与人之间有一道鸿沟,祭司成为了神与人之间的桥梁。虽然先知也是站在神和人之间,但先知的工作主要是以神的话语去斥责百姓。至于祭司,他们的工作是关怀和服侍。祭司关怀穷人。神说:「你们要归我作祭司的国度」,目的就是要信徒藉着关怀穷人,将神表明出来,并成为桥梁,除去神与世人之间的鸿沟。

事实上,这节经文的意思是:如果你是信徒,而生活又较为富足,未信的人应从你身上看到,你如何看待那些既没有权势又没有钱财的人。如果未信的人看到你慷慨地施与,甘愿牺牲自己,牺牲舒适的生活,放下自己的隐私,作出种种牺牲也在所不惜,那么,万国看见都会惊叹不已,说:「哇!这到底是什么回事?」

你会说:「这是旧约圣经的教导而已。这是申命记的教导而已。」是的,但我们来看看新约彼得前书第2章。彼得写信给教会,在第9节,他说:「惟有你们是被拣选的族类,是有君尊的祭司,是圣洁的国度。」「圣洁」是指分别出来。事实上,你们与世俗文化并不相容。为什么?经文这样说:「要叫你们宣扬那召你们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彼得继续写道:「亲爱的弟兄阿,你们是客旅,是寄居的。我劝你们要禁戒肉体的私欲;这私欲是与灵魂争战的。你们在外邦人中,应当品行端正,叫那些毁谤你们是作恶的,因看见你们的好行为,便在鉴察(或作:眷顾)的日子归荣耀给神。」

关顾穷人极其重要,因为这样不但讨神喜悦,也向世上万国表明我们的身分。万国看到我们,都会因我们怎样关顾穷人而惊叹不已。

有些人会说:「约翰说的是主内的弟兄姊妹。」经文第17节说:「凡有世上财物的,看见弟兄穷乏,爱神的心怎能存在他里面呢﹖」弟兄姊妹不是指基督徒吗?这里不是说我们要关顾穷乏的基督徒吗?是的,但新约圣经不单单这么说。

我们看看加拉太书6章10节,这节经文一语中的。保罗写信给加拉太的信徒,他说:「当向众人行善,向信徒一家的人更当这样。」你在主里的弟兄姊妹──那些在教会里坐在你身边的基督徒──他们都是你的弟兄姊妹。教会不仅是一个聚会的地方,而是一个家。你与家人的关系是怎么样的?你们很多人都有兄弟姊妹,而且很多人都有自己不喜欢的兄弟姊妹。但你看,虽然你不喜欢他们,他们仍是你的兄弟姊妹。当他们遇到困难时,你仍会到他们那里去,帮助他们。你会借钱给他们,并且不指望偿还,因为他们是你的兄弟姊妹。因此,保罗说得对;他说:「当向众人行善,向信徒一家的人更当这样。」

路加福音第10章记载了好撒玛利亚人的比喻,耶稣强而有力地说,如果你只赒济和关顾那些与你有相同信仰的人和那些与你相近的人,万国并不会因此感到惊讶。透过关怀穷人而将神表明出来,这样做是有果效的。这是你的使命,这是我们的使命。

罗马最后一位皇帝尤利安是个异教徒,他并不相信基督,他对基督信仰传遍整个罗马帝国感到很恼怒。当时,很多人纷纷成为基督徒。为什么呢?这就是原因了,尤利安说:「那些不敬的加拉太人(即基督徒)不但帮助他们当中的穷人,也关顾我们的穷人;每个人都可以看出,我们的人民反而没有从我们那里得到任何帮助。」

你知道尤利安在说什么吗?他的意思是:每个人都会照顾自己人,但基督徒却照顾所有的穷人。因此,万国都无不惊叹。这是神给我们的使命,这是其中的一部分。

历史学家告诉我们,当基督信仰仍属少数人的宗教时,只有少于百分之十的人口信奉基督教。当时,每个城镇里都有一位当地的主教或基督徒领袖,因为基督徒关顾每一个人,特别是低下阶层的人,所以在每个城镇里,基督徒领袖都具有道德威信,可以代表全体居民发言。甚至非基督徒也把他们视为整个城镇的领袖,他们的地位超越了当地的行政长官。为什么?因为他们关顾每一个人。因此,用行动来服侍,而不单单用言语来服待,对于将神向世界表明出来这使命,是极其重要的。

属耶稣的记号

其次,经文告诉我们,这种服侍是一个记号,表明你是属耶稣基督的。这一点同样重要。今天,我们不会看别的经文怎样论到用行动来服侍,我们只会集中看约翰一书的教导。当时,这封书信是要处理一个问题,约翰写信给教会,论一群已经离开了信仰的人。他们已经离开了,并引起许多问题。

在约翰一书2章19节,约翰说:「他们从我们中间出去,却不是属于我们;若是属我们的,就必仍旧与我们同在。」当时,约翰正要处理一个问题,因为人们说:「如果有些人是基督徒,也已经受洗,但最后竟离开信仰,不再属耶稣基督,那么,我们怎知道自己是否真的认识耶稣呢?我们怎知道自己是否真的已经与基督联合,被圣灵更新,并已经出死入生呢?我们怎知道自己是否真的在心里认识耶稣,而不只是表面上遵从基督呢?

约翰给了三个答案,那是三个测试。我会略略介绍一下第一个和第二个测试,焦点将会放在第三个测试。

第一个测试叫做真理的测试。我们来看约翰一书4章2节。经文说:「凡灵认耶稣基督是成了肉身来的,就是出于神的,从此你们可以认出神的灵来。」你怎知道那就是圣灵?圣灵会引导你认耶稣基督是成了肉身来到世上的,祂是神的儿子。这就是约翰的意思。在大城市里,很多人这样说:「我并不认为耶稣是神的儿子,也不认为他降世为人,为我们受死,除去神的忿怒。我认为耶稣是个好人,是个道德崇高的好老师,是至高的道德典范。我认为自己是基督徒。」约翰的意思是,也许你以为自己是基督徒,但你根本不认识基督。」

有些人会说:「这种说法太狭隘了,完全是基要主义的思想。你的意思是我们必须以特定的方式来相信吗?」其实这说法并不狭隘;事实上,那是不变的黄金定律。你不喜欢别人以某种方式来待你,你却以同样方式去对待耶稣。想象一下吧,假如你已为人父母,你的朋友对你说:「我喜欢把你看成一个很差劲的父母,你从不管教自己的孩子,只让他们任意妄为。」

你回答说:「恕我冒昧,通常人们只会说我对子女管教过严。」

你的朋友坚持这样说:「你怎么说也不要紧。我就是喜欢这样看你,我硬要认为你是个疏于管教孩子的父母。我喜欢这样看你。我有权随自己的意思去看事物。」

你会怎么回答呢?你会说:「你绝对有权这样做。我的意思是说:没有人会因此对你罚款或收监,但我们的关系却无法维持下去。如果你坚持以你喜欢的方式来看我,而不是认识真正的我,我们的关系就无法维持下去了。你根本不认识我。」同样地,你不可以说:「我喜欢这样看耶稣。」你必须按照圣经所启示的真理来认识耶稣。除非你这样做,否则你没有真正认识耶稣。这是第一个测试:真理的测试。

第二个测试是顺从的测试。在约翰一书2章3节至4节,约翰说:「我们若遵守他的诫命,就晓得是认识他。人若说『我认识他』,却不遵守他的诫命,便是说谎的,真理也不在他心里了。」

让我来解释什么是顺从的测试。你怎知道自己真正认识一个人呢?假如有人说:「我真真正正认识这个人,我与他的关系密切,我们常常聚首一堂。」要是这样,你总不会常常做出让这位朋友伤心的事情;你总不会叫他苦恼,使他蒙羞,或做出与他的立场和喜好互相抵触的事情。

如果你说:「我是基督徒,我知道自己正在犯错,但我仍然是基督徒。」是的,也许你仍然是基督徒,因为基督徒的行为也会有反复不定的时候,我们是靠恩典得救,不是靠行为得救。然而,在那一刻,你实在无法知道自己是否真的认识耶稣,因为如果你真的认识耶稣,我所指的不是单单知道有关耶稣的事迹,而是真真正正的认识耶稣,那么,你就不会日复一日做出让耶稣伤心的事情,你就不会违背祂的旨意。你不可以说:「我知道耶稣不想我做这些事情,但我仍是这样做。」这样,你根本不认识耶稣,至少你无法知道自己是否真的认识祂。

我们已经看了两个测试:真理的测试和顺从的测试。那么,能通过这两个测试就足够吗?还不够,因为那些自以为义的法利赛人也可以做到。你可以像法利赛人一样,熟悉所有教义,并遵行一切规条。所以我们需要第三个测试。

第三个是爱的测试。我们来看第14节,经文说:「我们因为爱弟兄,就晓得是已经出死入生了。」你会说:「哇!这个测试比较简单啊,比真理的测试和顺从的测试容易得多了。我喜欢这个。」

这未免言之过早了,因为在第16节,约翰继续说:「主为我们舍命,我们从此就知道何为爱,我们也当为弟兄舍命。」接着,他还说:「凡有世上财物的,看见弟兄穷乏,却塞住怜恤的心,爱神的心怎能存在他里面呢﹖小子们哪,我们相爱,不要只在言语和舌头上,总要在行为和诚实上。」

你明白约翰的意思吗?人们将「爱」这个字用于不同的事物上。有人说:「我爱我的家。」有人说:「我爱大自然。」无可否认,那些都是爱。我们不要用狭窄的方式去定义爱。那些其实都是爱。可是,我们要讨论的是基督的爱。你怎知道自己明白基督的爱呢?

约翰说:基督的爱是一种牺牲的爱,是有行动的。这爱不是一种情感,也不是一种感觉,而是牺牲的行动。事实上,当你为别人作出牺牲,你甘愿牺牲自己舒适的生活,放下自己的隐私,付上自己的金钱等等,这就表明了你的爱。当你为你不喜欢的人作出牺牲,就表明更大的爱,因为这是更大的牺牲。

当你明白耶稣基督那份舍身的爱,是一种牺牲的行动,这份爱也会在你的人际关系中反映出来。你不会总是太忙而无法去关心别人,你也不会那么自私、冷漠、自我中心,而是乐于施与。世人看到你的行为,周围的人看到你如何慷慨,如何付出,如何敞开心怀,如何甘愿显为软弱,如何热心帮助有需要的人,他们会惊叹不已。为什么?因为这是属基督的记号。牺牲的行动是第三个属基督的记号。当你的生命满有牺牲的行动,热心帮助穷乏的人,就表明你真的认识耶稣基督。这个记号让你知道自己是属耶稣基督的。

特殊的能力

你看,这一点是十分重要的。但这个标准相当高,我们从哪里得着能力去行出来呢?这是我们要学习的最后一点。

在约翰一书3章18节,约翰说:「我们相爱,不要只在言语和舌头上,总要在行为和诚实上。」当我们看见别人穷乏,我们不单要有怜恤的心,还要有牺牲的行动,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必须牺牲自己,救济别人。该章节的中间部分说明了这一点。从第3章的开始和结尾,我们看到这些行动背后有正确的动机,也有错误的动机。

我们要远离错误的动机。只要我们有正确的动机,就得着能力行出来。

什么是错误的动机呢?就是罪疚感。如果你帮助有需要的人,是出于罪疚感,这种行动不会持久。起初,你也许有一阵猛劲,但最终你只会感到筋疲力尽。我们看看3章19至20节。我必须承认,这段经文有点令人摸不着头脑。解经家也百思不解,为什么约翰在第18节说了「我们相爱,不要只在言语和舌头上,总要在行为和诚实上。」随即就说:「从此就知道我们是属真理的,并且我们的心在神面前可以安稳。我们的心若责备我们,神比我们的心大,一切事没有不知道的。」

这段经文实在令人费解。约翰说,你要爱你的弟兄姊妹,甚至为他们舍命。你若领略到耶稣基督那份牺牲的爱,你也会为别人牺牲舍己。你要伸出援手帮助穷人。然后经文说:「我们的心若责备我们,神比我们的心大。」为什么约翰突然说「我们的心若责备我们」?

让我来解释原因。人们对这一点有很多不同的意见,以下是我的个人见解。如果你抱着错误的动机去帮助有需要的人,问题就会发生。除非你缺乏思考能力,除非你不去思想,否则你会发现问题出现了。让我详细解释吧。

如果你爱人是为了让自己感到有爱心,如果你帮助人是为了让自己感觉良好,然后你可以说:「看看我多么良善。我是一个有高尚品德、有同情心的人。」那么问题就会出现。坦白说,没有人会承认自己有这种想法。如果你帮助他人或参与慈善活动,是为了证明自己是一个好人,你就会陷入困境。如果你爱人是为了让自己相信自己是一个有爱心的人,甚至希望让神看你是一个有爱心的人,你就会陷入困境。你会发现,你的心开始责备你,因为你觉得你所做的总是不够。你觉得你总是可以做更多。

有一部美国电影叫《辛德勒名单》(Schindler'sList)。故事描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人怎样残害犹太人,把他们送去集中营,以致很多犹太人死了。故事讲述一个名叫奥斯卡.辛德勒(OskarSchindler)的德国人,他是一个非常富有的商人。他的良心不断呼唤他,于是他开始去救那些犹太人。他付出金钱去贿赂那些德国官员,他拿自己的钱去换取那些犹太人的性命,救了数以千计的犹太人。电影结尾提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盟军得胜,开始进驻德国,所以很多德国人都要逃命,辛德勒也不例外。当时,在他旁边有许多犹太人围着他,向他道谢。可是,他并不感到欣喜。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他的心责备他。他跪在地上痛哭,他看到自己的手表,就问自己说:「我为什么要留住这手表呢?我本可以把它买掉,救回一个人的性命。」他又说:「我为什么要留住这车子呢?我本可以把它买掉,救回五个人的性命。我所做的实在还不足够。」那些犹太人觉得他已经付出了很多,不必对自己太苛刻。可是,辛德勒说得到。

我们看看自己吧。当你希望去做一些好事,当你看见那些穷乏的人、受欺压的人、困苦的人,除非你缺乏思考能力,否则你会发现你的心在责备你。你知道为什么吗?你想起自己上次度假,你会觉得自己不该花钱去度假;或者你看见那件新买的衣服,你会觉得自己其实不需要买那件衣服。你觉得这些钱本应可以用来帮助别人。

除非你缺乏思考能力,否则你会发现你的心开始责备你。如果你帮助他人,是因为出于罪疚感,那行动不会持久。你知道为什么吗?因为我们都有罪,就好像英国大文豪莎士比亚笔下的麦克白夫人一样,她犯了谋杀,于是她不断洗手,要洗净染满鲜血的双手,一面说:「走!可恶的污迹!」

现在我为穷困的人感到抱歉,但我们的确是占有优势。我们拥有的更多,可以施舍一些给别人,这样让自己良心上好过。除非你缺乏思考能力,否则你会像辛德勒一样,你的心开始责备你,你会说:「我本可以帮助更多人。」因此,罪疚感是一种错误的动机,最终它只会紧紧捆绑着你。你要远离这种错误的动机。

那么,什么才是正确的动机呢?第3章一开始就告诉我们,爱才是正确的动机。请留意第1节:「你看父赐给我们是何等的慈爱,使我们得称为神的儿女;我们也真是他的儿女。」约翰一开始便说:「你看。」解经家认为,约翰在此之前一直用规范和良好的散文语言写作,而到这里突然出现了残缺句和单独的动词,这说明在此约翰有了强烈的感情变化。

经文说:「我们也真是他的儿女。」约翰要说的是:「看哪!我们在地上无法找到这样的爱!神使我们得称为祂的儿女,这是何等的慈爱。祂不仅是我们的君王,也是我们的天父。」

一个小孩子是否肯定无论他如何调皮捣蛋、哭闹叫嚷,他的父母仍会对他关怀备至?他们应该相当肯定这一点。天父也给我们这样的爱。我们已经得着神儿女的名分。约翰说:「我们也真是他的儿女。」他的意思是:「我们确实是神的儿女。」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就在我们眼前,约翰正在真正地认识基督。

真正认识耶稣,而不仅知道有关耶稣的事迹,到底是什么意思?从前你知道有关耶稣的事迹,但这些认知并没有改变你的生命,也没有改变你对别人的态度,你只知道耶稣为你受死,知道祂爱你。当这些认知变成真实,才是真正的认识耶稣。中世纪教父圣伯纳德(BernardofClairvaux)在《每逢想念耶稣》(JesustheVeryThoughtofThee)这首诗歌中写道:「当祢进入我心,真理心中照耀,世上虚荣尽除,燃亮神圣之爱。」

当真理在你心中照耀,你便知道自己真的认识耶稣,你的生命会改变过来,基督舍己的爱开始改变你的行事为人,并且激励你。你行善不再是出于罪疚感——不是出于空虚,也不是为了填满你的空杯——而是出于福杯满溢的爱。当你读经、默想或祈祷时,真理就呈现在你面前,发出耀眼光辉,使你的心着迷。这是何等的大爱,几乎让你承受不了。

因此,约翰接着在第2节说:「亲爱的弟兄阿,我们现在是神的儿女,将来如何,还未显明,但我们知道,主若显现,我们必要像他、因为必得见他的真体。」当我们得见耶稣基督的真体时,我们对自己所恶之处都被除去。我们终于成为真正的自己。我们会最终变得完全,充满荣耀。。

接着,约翰在第3节说:「凡向他有这指望的,就洁净自己,像他洁净一样。」你明白这节经文的意思吗?即使只是盼望──渴望有天可以在你心中感受到神的爱,神舍己的爱,渴望有一天基督舍己的爱全然使你更新,使你得以完全──即使你只是有这份渴望,也能让你现在就改变过来。「洁净」一词原文是「圣洁」的意思。这份盼望使你现在有着基督的样式,使你洁净自己,像祂洁净一样。即使只是渴望明白祂的大爱,也能让你学效祂的样式。

你要怎样处理内心的责备和罪疚感呢?你的心在责备你,但罗马书8章1节说:「如今,那些在基督耶稣里的就不定罪了。」因为耶稣已经担当你一切的罪。祂本来富足,却为你们成了贫穷。祂甘愿降世为人,生在马槽里,长在贫苦家庭。祂为我们做了这一切。在马太福音8章20节,耶稣说:「狐狸有洞,天空的飞鸟有窝,人子却没有枕头的地方。」

当耶稣的生命快到尽头的时候,祂骑着借来的驴驹进入耶路撒冷,祂跟门徒在一间借来的楼房吃最后晚餐,甚至祂死后埋葬的坟墓,也是借来的,连祂唯一剩下的衣服,最后也被兵丁拈阄分了。辛德勒知道自己本应该还能做更多去拯救他人,但是耶稣已经不能再多做什么了,因为他全都做过了。这因着他做过的,你我都不再被定罪。还有什么能让你再感动。

亲爱的弟兄姊妹,你要常常对自己说:「你看父赐给我们是何等的慈爱。」你要明白神的爱。当你明白神的爱,你对穷人的看法就会截然不同了。你对自己的看法也不再一样。

基督的爱激励你去怜悯那些穷乏的人,就像祂怜悯你一样。世人看到你的行为,都会惊叹不已。

我们一同祷告。

亲爱的天父,求祢让我们明白祢的大爱,尝到这份甘甜,使我们更像祢的爱子主耶稣基督。主耶稣来到世上,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并且要舍命,作多人的赎价,求祢帮助我们学效主耶稣的样式。我们祷告是奉主耶稣基督的圣名。阿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