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文:路加福音7: 24-30
24 約翰所差來的人一走,耶穌就對眾人談到約翰,說:「你們從前到曠野去,是要看什麼呢?被吹動的蘆葦嗎? 25 你們出去到底是要看什麼?穿細軟衣服的人嗎?看哪,那穿華麗衣服、宴樂度日的人是在王宮裏。 26 你們出去究竟是要看什麼?是先知嗎?是的,我告訴你們,他比先知大多了。 27 這個人就是經上所說的:『看哪,我要差遣我的使者在你面前,他要在你前面為你預備道路。』 28 我告訴你們,凡女子所生的,沒有比約翰大的;但在上帝國裏,最小的比他還大。」29 眾百姓和稅吏已受過約翰的洗,聽見這話,就以上帝為義; 30 但法利賽人和律法師沒有受過約翰的洗,竟廢棄了上帝為他們所定的旨意。
主耶穌罕有地評價施洗約翰,正如施洗約翰想確定耶穌是誰,耶穌也在眾人面前對施洗約翰予以肯定。他用了三個問題來表達對約翰的評價。「到曠野去」象徵得到神的啟示,被吹動的蘆葦是普遍的現象,沒有人爲了這個緣故長途跋涉走到曠野去。這明顯的答案就預備了第二條問題,究竟要看什麼?穿細軟衣服和華麗衣服的人都是住在皇宮裏的高尚人物,暗示對希律欺壓的諷刺 (13: 32)。這樣描述穿衣服的外表令人想起約翰簡陋的衣着,又住在曠野裏。既然不是到曠野看皇宮裏的人,主耶穌自問自答了第三個問題,就是去看施洗約翰。意思是說:人民在政治的欺壓下,聚集到曠野,藉着施洗約翰得到神的啟示和出路。但他在上帝拯救的歷史中有什麼作用和地位呢?
耶穌的評價「比先知大多了」迴應了路加福音一章76節的預言:「你要稱為至高者的先知,因為你要走在主的前面,為他預備道路」。這預言的舊約背景是出埃及記23: 20及瑪拉基書3: 1。出埃及記的上下文說明這位開路的人是為以色列人進應許地預備,象徵摩西的杖;而瑪拉基書是為主預備道路,是彌賽亞來臨的日子,象徵以利亞的再來。所以施洗約翰為主開路,繼承了舊約兩個重要人物。
至於「凡人所生最大的」之高度評價,是因為約翰所處的彌賽亞時代以及他為主所做的。他是眾先知中最後一位為彌賽亞開路的(來1:1-2),地位特殊,而他為彌賽亞擺上及所做的亦很特別,付出很大。但在天國為小,是指約翰不屬於下一永恆時代的人,那時代(天國)將經歷神救恩終極的祝福,所以,當中最小的一位所經歷的終極救恩都比約翰在耶穌這時期經歷的多。所以對約翰的肯定,一方面是高舉他為彌賽亞開道路的使命,在神漫長差遣先知的歷史中有着崇高的地位,但也是透過如此比較,帶出永恆國度裏面的祝福,遠超我們今生現在所能經歷到的。
最後提到有百姓和稅吏接受約翰的洗和教訓,證明他們悔改的心,接受神為義的吩咐 (即約翰的洗和教訓),承認自己不義。反之,法利賽人和律法師卻沒有接受,自以為義,廢棄了神的旨意──即是拒絕了上帝藉着施洗約翰和後來的耶穌所預備的救贖方法。這些原本最認識律法的人被拒在救恩的門外,而那些被他們鄙視的罪人,求教謙卑悔改,反成為救恩圈內的人,是何等的諷刺。
思考/反省和默想/禱告:(按感動選擇全部或其中一部份)
運用你的想像力,和對天堂有限的聖經知識,邀請上帝帶你遊歷天堂,你可能看到什麼?可能經歷到什麼?可能感覺到什麼?藉着這個小小的練習求問神,可以帶給你此刻生活什麼啟迪?
為什麼宗教人士比當時一般人更難接受耶穌的教誨?可能有什麼深層的原因,值得我們警惕呢?
耶穌在地上傳揚天國的福音,卻不是用他的神能去改變政治的環境,而是改善人心的問題來最終改變社會;他沒有躲避政治的局勢所帶來可能的不公不義,他也沒有用以暴制暴的方法來達成他的目的。耶穌的榜樣給我們在地上什麼提醒,去面對不同政治制度的環境和社會種種不公不義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