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文:路加福音7: 11-17
11 過了不久,耶穌往一座城去,這城名叫拿因,他的門徒和一大羣人與他同行。 12 當他走近城門時,有一個死人被擡出來。這人是他母親獨生的兒子,而他母親又是寡婦。城裏的許多人與她一同送殯。 13 主看見那寡婦就憐憫她,對她說:「不要哭。」 14 於是耶穌進前來,按着槓,擡的人就站住了。耶穌說:「年輕人,我吩咐你,起來!」 15 那死人就坐了起來,開始說話,耶穌就把他交給他的母親。 16 眾人都驚奇,歸榮耀給上帝,說:「有大先知在我們當中興起了!」 又說:「上帝眷顧了他的百姓!」 17 關於耶穌的這事就傳遍了猶太和周圍地區。
這兩個神蹟的背景是舊約的以利亞和以利沙,目的是叫人聯想起主耶穌與兩人的關係,想到耶穌的權柄和大能,眾人便感嘆稱呼耶穌為一位大先知 (7: 16)。之前主耶穌醫好百夫長的僕人叫人想起以利沙醫好乃縵 (王下 5),兩個神蹟都是外邦人得醫治。同樣,此次叫死人復活的神蹟同樣令人聯想起以利亞,他叫撒勒法寡婦的獨生子復活 (王上 17: 17-24) ,而且相類似的神蹟以利沙也行過 (王下 4: 32-37)。
前者復活的記載與現在耶穌所行的復活神蹟極其相似:以利亞呼求神為主LORD (王上17: 21) 而作者路加在13節稱耶穌為主,這個連結不簡單,曲線說明耶穌的神性,因為在耶穌復活之前,符類福音中只有路加用「主」來稱呼耶穌 (10: 1, 39, 41; 11: 39; 12: 12a; 13: 15; 17: 5, 6; 18: 6; 19: 8a; 22: 61)。此外,15節那句「就把他交給他的母親」,與以利亞所做的一樣 (王上17: 23)。 其實作者叫我們將主耶穌與以利亞和以利沙聯繫上,第七章是高峯,但整個加利利的事奉,由四章到九章我們都看見這種預表 (Type)。預表主要的作用是迴應主耶穌引用以賽亞書四章18節,他就是那位受膏的先知,而以利亞和以利沙的事奉,無論在神蹟和醫治的大能方面,都超越舊約一般的先知,與主耶穌極相似,而主耶穌重複並超越他們的神蹟和醫治,令人能夠聯想到他就是預言中的彌賽亞 (24: 19)。最後,他們兩人的事奉都牽涉到幫助外邦人,所以作者路加同樣想指出:作為彌賽亞的主耶穌的救恩會普及外邦人,甚至直到萬邦 (使 1: 8)。
經文結束之前,作者在17節記載了眾人對耶穌行的神蹟的反應,他們歸榮耀給神,「大先知」的稱呼顯明他們留意到耶穌的工作超越以利亞,「上帝眷顧了他的百姓」是指上帝的蒞臨,路加常用這個字形容彌賽亞的蒞臨 (1: 68; 78; 使 15: 14),顯明是上帝差遣了耶穌來憐憫他們,特別是社會上被忽略和邊緣化的人。
思考/反省和默想/禱告:(按感動選擇全部或其中一部份)
此段經文勾起猶太人對以利亞的記憶,耶穌也曾被誤會為以利亞的再來,其實以利亞和約翰都是為主耶穌作為彌賽亞做預備,以利亞的再來其實就是施洗約翰,都是為主耶穌開路。我們的上帝藉着預表 (Type),透過我們熟悉的人和事物,讓我們能夠認識未曾理解的人和事物。思想一件你未曾識透或理解的問題,如天堂或獎賞,根據聖經清楚向我們的啟示,在神面前探索和想像一番。與上帝分享你的思考,並邀請祂享受與你一起的這個過程,而不拘泥於是否有一個答案。
路加喜歡用「眾人都驚奇」,來描述人遇到上帝作為的反應。你上一次對神感到驚奇是什麼時候?什麼原因?現在又如何呢?會否習慣了一個基督徒的環境,令你不再懂得驚奇?
主耶穌示範了律法的總綱是愛,凌駕於潔淨的規條。這對你有什麼教訓或啟迪呢?為什麼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