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文:路加福音6: 41-42
41 為什麼看見你弟兄眼中有刺,卻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 42 你不見自己眼中有梁木,怎能對你弟兄說:『讓我去掉你眼中的刺』呢?你這假冒為善的人!先去掉自己眼中的梁木,然後才能看得清楚,好去掉你弟兄眼中的刺。」
主耶穌第三個比喻就是眼中的刺和梁木,又是另外一個家傳戶曉的比喻。如果之前兩個比喻的重點是提醒聽眾,特別包括門徒,小心你跟隨的對象和你怎樣小心帶領別人,第三個比喻是針對信徒羣體中的人際關係。經文四次出現「弟兄」,是指跟隨耶穌的人或屬上帝的羣體,所以有英文聖經翻譯做朋友 (NIV) 或者鄰舍 (NRSV),都暗示是一個密切的信仰羣體。
一個密切相處的羣體,人與人之間容易看到別人不足的地方,又或者因為別人的不足、不成熟甚至犯罪而受到傷害或者被冒犯。主耶穌用諷刺式的問題,答案呼之欲出,竟然有人忽略了自己的大問題,反而挑剔別人的小問題。這種自以為義的態度與先前的不能論斷和定人罪有關。當人自以為是,沒有一種易地而處的思維,就沒有辦法實踐人際的金科玉律,就是想別人怎樣對待你,就要怎樣對待人。沒有這種自知之明,只會凡事由自己的角度批評別人,看出別人的問題是容易的,特別在一個密切的社羣生活中,但主耶穌的人際倫理卻是關心和檢討自己的操行、毛病、盲點和錯失,而不是對別人的問題輕率作出批評論斷,而動機卻不是造就別人,幫助他成長。這種態度只會破壞羣體的信任,沒法彼此建造帶來成長。
主耶穌進一步更指出這種行徑是虛僞的,就是沒有好好認清自己的問題,卻放大了別人的問題,儼然成為別人的教師的模樣。這樣的假冒為善欺騙不到很多人,卻欺騙到自己,是自欺欺人和虛有其表的表現。當然,以弗所書也有教導我們在主內用愛心說誠實話 (弗 4: 15-16),主耶穌也教導信徒間怎樣處理彼此的得罪,但最重要的是謙卑的態度,尋求和睦和以彼此建立的目的來溝通。信徒羣體是脆弱的,任何驕傲自大和自以為是的態度,都很容易摧毀大家。
思考/反省和默想/禱告:(按感動選擇全部或其中一部份)
為什麼我們容易看到別人的問題,卻看不清楚自己的問題呢?你是怎麼樣的?如果我們常常活在這種狀態中,會怎樣影響你與神和人的關係?
我們容易承認自己有罪,但不容易承認自己是假冒為善的人!你曾經挑過什麼人的刺呢?嘗試坦白在上帝面前,承認自己曾經的虛僞,用謙卑的心接受上帝的恩典和提醒。
此刻有沒有一些肢體的名字出現在你腦海中?你可能對他們十分看重,或者對他們有很高的要求,又或者他們跟你有很密切的關係。你曾經很容易就看到他們眼中的刺,求主引導你謙卑,不輕易論斷別人的同時,思想說話行徑能夠怎樣造就到對方,或者至少不要絆倒他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