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文:路加福音6: 43-45
43 「沒有好樹結壞果子,也沒有壞樹結好果子。 44 每一種樹木可以從其果子看出來。人不是從荊棘上摘無花果的,也不是從蒺藜裏摘葡萄的。 45 善人從他心裏所存的善發出善來,惡人從他所存的惡發出惡來;因為心裏所充滿的,口裏就說出來。」
接下來這一個比喻的重點是解釋之前的比喻 (和合本和不少英文翻譯如NIV及NRSV都沒有將43節開始的「因為」這個連接詞翻出來)。為什麼我們要先自我反省和檢討自己?答案就是因為我們的行為代表了我們生命所結的果子 (例如路 3: 8-9; 何 10: 13; 賽 3: 10),而自我反省是針對我們生命的內涵的素質,就好像一棵好樹,它一定生長出好的果子,但壞樹一定不能結出好的果子。一味花時間在別人生命的果子上指指點點,卻沒有花時間反省自己生命的內涵,加以改善和進步,當上帝審判的時候,就按我們的果子來判斷,那時我們就後悔莫及了。
爲了進一步形象化這個道理,耶穌用了兩個例子,「人不是從荊棘上摘無花果的,也不是從蒺藜裏摘葡萄的」(44節),這是指我們生命的果子是根據我們生命內涵是什麼所結出來的。荊棘的生命不會結出無花果,同樣蒺藜的生命也不會生出葡萄來。期望自己生命結出美好的果子,卻不建造自己生命的內涵,只會是徒然的。耶穌以形象差異很大的兩種植物作比喻,並將比喻應用在人身上,這個方法很聰明,因為人的生命或樣子沒有太大差異,都是有眼耳口鼻,有手有腳,跟五花八門的植物外型大不相同,但其實人內裏屬靈生命的質素可以有很大的分別。主用了明顯看得出差異的植物果子,來引導我們去察覺生命的果子,而不是停留在人的外表上,因生命質素的差異,結出的果子可以大不相同,
好人內心的「善」,原文意思是寶藏,是藏在心中但卻有無比的價值,最終流露在果子即可見的行為和言語上。最後耶穌將這種內心流露出來的果子應用在言語上,來跟之前教導的「不隨便論斷別人,不急着除掉別人眼中的刺」相對應,主在馬太福音七章14至23節有相同的教導,指出唯有人口中所出的話才能污穢人。雖然上下文告訴我們這些果子指的是我們的言語,但這真理原則絕對應該應用在我們的心思意念和生活行為習慣上。
思考/反省和默想/禱告:(按感動選擇全部或其中一部份)
人都喜歡裝扮自己或讓自己的外表給人一個良好的印象,但神是看重內心的 (撒上 16: 7),此刻靜默在神面前,感受你內心的寶藏 (和合本翻譯為「善」),你有什麼話想和神溝通?神又有什麼話要對你說呢?
檢視最近一些說過的話,可能帶給你內心的忐忑或不安。這些話是由內心的什麼態度或價值判斷下說出來的?話已經說出,現在不是懊悔的時候,反而是要自我檢視這些話來自一個怎樣的心。
自我檢討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特別每天接觸不同的人,講不同的話,做不少的決定等等。你有沒有一個方法或計劃,可以幫助你定期檢視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