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文:路加福音6: 31-34
31「你們想要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32 你們若只愛那愛你們的人,有什麼可感謝的呢?就是罪人也愛那愛他們的人。 33 你們若善待那善待你們的人,有什麼可感謝的呢?就是罪人也是這樣做。 34 你們若借給人,希望從他收回,有什麼可感謝的呢?就是罪人也借給罪人,再如數收回。
主耶穌在挑戰傳統的人際關係智慧,我們中國文化也有很好的討論,正所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是一種互惠關係,就是:不想被加諸我身上的不好的事物,我不應做在別人身上。主耶穌在我們這優美的傳統上更積極走多一步,就是:我希望別人怎樣對我,我就用這種態度來對待別人 (31節)。如之前所說,愛鄰舍如同愛自己 (利 19: 18) 是舊約的美德,但對象仍然有一定的選擇性;主耶穌所說的愛,卻是沒有挑對象的,甚至經文上下文的內容是提及最難愛的對象,就是敵人。這愛是主動地將美好的事做在別人身上,正如希望別人怎樣做在自己身上一樣。背後的意念是:人為自己想的一定是最好的,如果每個人都將這種美好做在別人身上,就是實踐了天國的理想。
一般人能夠做的就是人怎樣對我,我才怎樣對人,這種愛的關係是被動和經過計算的,就是先計算別人對自己有多大恩惠,才如此施予對方。在人的限制下,這種互惠關係最多是剛剛好回饋了對方,現實上我們通常都是做得比對方少。最糟糕的當然是自私的關係,自己不希望的事反而做在別人身上。主耶穌同時評價了有條件的愛,包括愛那些可愛的人,善待那些善待過我們的人,期望收回借出的東西,這些情況極其量都是被動的互惠,是有限制的對象或計算過的付出。
思考/反省和默想/禱告:(按感動選擇全部或其中一部份)
想別人怎樣對待你,就怎樣對待別人,這種美德超乎了人性的限制。運用你的想像力,想像有一位與你關係一般甚至有些差的朋友,如果他用這個原則來對待你,你會有什麼感覺?你對他會有什麼新的理解?可能會有什麼反應?你這個經歷正是上帝每天對待你的原則,此刻來感謝祂。
你與人相處的金科玉律是什麼?在你信主前和信主後有分別嗎?為什麼呢?你這些金科玉律的聖經根據是什麼?還是同時參考了什麼世間的智慧?你有什麼需要改變的地方?
想起那些我們覺得可愛的人,你有沒有做到主耶穌所說的金科玉律?為什麼呢?你看到自己的愛有什麼限制?現在就跟神分享你不能愛的地方:可能是你要保護自己,或怕受傷害,或失去了安全感等等,向神傾心吐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