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文:路加福音6: 35-36
35 你們倒要愛仇敵,要善待他們,並要借給人不指望償還,你們的賞賜就很多了,你們必作至高者的兒子,因為他恩待那忘恩的和作惡的。 36 你們要仁慈,像你們的父是仁慈的。」
這兩節經文總結了關於愛仇敵的愛,提供了不單是背後要有的素質,就是仁慈,也給予門徒得賞賜的動機,為我們學習如何超越一般人能夠付出的愛做了一個簡要的結論,並且引入人際關係中愛的另一面。
「愛仇敵」迴應了6章32節,不要停留在一般人能付出的愛。「善待他們」迴應了六章33節,不要單單善待覺得可愛的人,「不指望償還」迴應了六章34節,不要做一般罪人都會做的,就是如數收回。「不指望償還」的解釋是困難的,這是否指我們沒有權利要求別人償還呢?在當時的背景,很多有錢人放債,因為在農業社會中,貧窮人的收入往往取決於氣候的變化,所以當他們沒有收成的時候,富足的人就用窮人的債項來奪取他們有的耕地或房屋,使他們從此爲了債務成為有錢人的奴隸。所以,不指望償還是指:不應效法這些巧取豪奪的方法來剝削窮人,更進一步來說,不應因為估計對方無法償還而選擇不借貸,免得將來自己受虧損。因為愛包括放下自己的權利,當有惻隱之心幫助有需要的人的時候,能否得到合理的回報或甚至有沒有機會收回本金,這些都不在你借貸與否的考慮中。
經文提醒我們這樣待人的愛是效法了神的憐憫,是配得稱為至高者的兒女,並且會得着賞賜。這三個訊息都是息息相關的。「兒女」說明的不是救恩的緣故成為神的兒女,而是我們反映了我們的屬靈血脈是誰,當我們能這樣愛人,就反映了上帝這位至高者的品格,而這品格就是仁慈憐憫。雖然和合本翻譯為仁慈,差不多重要的近代英文譯本都翻譯為憐憫 (merciful),原文的意思就是深切的關心着別人的不幸。唯有認識這位仁慈的父、憐憫的主,被祂的愛所充滿,才能折射出這種愛,同時間顯出我們信的神是一位多麼仁慈的父親。得到的獎賞是因為上帝喜悅我們能真認識祂,並且活出祂的愛,正如解經家博克說:「獎賞是神因我們行了值得注意的事而賜予的恩惠/祝福。它並非指得救的功德,而是對忠信的兒女的認可。」
思考/反省和默想/禱告:(按感動選擇全部或其中一部份)
當你考慮會否幫助有需要的人的時候,你會考量什麼因素?除了對方的需要和自己的能力之外,會否考慮對方能否回報?你的幫助會否引起別人的注意或稱讚?甚至幫助個別人士之後你有多滿足?你離開這種「不指望償還」的慈悲憐憫有多遠?
是否覺得上帝的標準很高,就如天父的仁慈一般?所以祕訣是你經歷到天父的仁慈有多少,就決定你能夠給予別人仁慈的最高點是多少。向上帝分享你對這種愛的羨慕,你自己的缺乏亦可與神說,求神讓你更多經歷祂這份愛。
慢慢讀出經文,有什麼句子或字眼對你特別有意思呢?為什麼呢?默默地讓神對你說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