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 所谓预苦
陈韦安

经文:马太福音4:1

当时,耶稣被圣灵引到旷野,受魔鬼的试探。

耶稣基督在旷野被试探的故事,无疑是信仰旅程中的一个重要篇章。这个故事不仅仅是历史的记录,更是我们在信仰中不断自省与成长的镜子。当我们进入预苦期,这段时间成为我们深思基督受苦的契机。耶稣在旷野的四十天,正如信徒在预苦期的四十日,这段时间充满了禁食、祷告与悔改的意义。

不过,回到一个更基本的问题:为什么基督徒要「攞苦嚟辛」(自找苦吃)?究竟「苦」对我们的信仰来说有何意义呢?诚然,按照基督教灵修传统,苦修主义(asceticism)一直都是一个重要的属灵传统。「苦」本身或许没有直接的功能意义,但它却是一种预备,好让人得以离开俗世的缠绕。因此,「预苦」这个字正好道出了整个属灵类似的意思:不是预备受苦,而是受苦作为一种准备。耶稣基督的旷野经历,正是这种磨练的最佳例证。

耶稣基督的四十天旷野试探,同时被记载于马太、马可和路加福音中,三卷福音书都有不同的角度和亮光,我们将会慢慢细尝。这段特别的属灵经历,不仅是耶稣个人生命的试炼,也是我们每个人的信仰反思。在这段旷野的旅程中,耶稣面对了极大的试探,这些试探不仅是对祂肉体的挑战,更是对祂信仰与使命的考验。这样的试探,正如我们在生活中所面对的各种挑战与困难。耶稣选择在旷野中面对这些试探,并以祂的信仰与智慧战胜它们,这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范例,让我们知道如何在面对试探时,依靠信仰的力量去克服。

预苦期是我们反思与自省的时刻。我们不仅要思考耶稣在旷野中的经历,更要将这段经历转化为我们生命中的力量。这段时间让我们有机会重新审视自己的信仰,并在苦难中寻找生命的意义。我认为,所谓灵性,正是生命、信仰与苦难三者彼此交织的长跑旅程。

因此,让我们好好预备,预备思想这一段苦,它正是我们与上帝关系的预备──它叫我们面对这个颇「苦」的世界,能够更加坚定与勇敢。

默想:

你最近的生活感觉「苦」吗?倒不如把它作为一种预备,看待它为你与上帝关系更深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