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文:希伯來書三7~11
7所以,正如聖靈所說:
「今日,你們若聽他的話,8就不可硬着心,像在背叛之時,就如在曠野受試探之日。9在那裏,你們的祖宗試探我,並且觀看我的作為,10有四十年之久。所以,我厭煩那世代,說:他們的心常常迷糊,竟不知道我的道路!11我在怒中起誓:他們斷不可進入我的安息!」
希伯來書作者一面指出基督偉大,另一面則處理信徒的跌倒,光明和黑暗交替論述。在上段,他才談到摩西的忠心;筆鋒一轉,便講論以色列百姓的軟弱了。
作者引述詩九十五7~11,僅做了細節上的改動,作為他向信徒提出警告的聖經依據。原詩作者呼籲人敬拜上帝,聽從祂的話,並以他們的祖宗在曠野失敗的經驗作爲鑑戒。在曠野的日子,以色列民屢屢犯罪跌倒,又常常流露對上帝的懷疑和對生活的負面情緒;這些不信的表現惹怒上帝,最終他們都受懲罰,在曠野漂流了40年,整代人死在曠野,沒能進入所應許的安息之地。
「硬着心……背叛……試探」:這些說法讓人聯想起以色列百姓在米利巴和瑪撒的悖逆事件,那時他們因為缺水而埋怨上帝(出十七7)。「惹上帝發怒」和「試探上帝」是以色列人在曠野時期經常犯的錯誤。只要在生活上遭遇麻煩,譬如路途險阻、敵人強大、缺水缺糧,他們便立即開口抱怨,既質疑摩西的領導能力,又懷疑上帝領他們出埃及是否明智和合理;然後他們便對上帝提出各種要求,這不是一般的祈求,而是要上帝藉着應允他們的要求來證明祂的能力甚至真實性,這便是「試探上帝」了。
人將自身的需要向上帝陳明,祈求幫助,這是理所當然的,聖經說這是天父兒女的一個權利。但向上帝祈求的前提是,我們相信祂的存在,也對祂的慈愛和能力充滿信心。若是沒有信心,為甚麼還要祈求祂呢?不過,若我們在困難的處境中,已對上帝產生懷疑的心,認為祂要為我們落在如今困難的境地負責,從而懷疑祂的慈愛和能力;不過,我們又說給上帝最後的機會,要求祂藉幫助我們擺脫難關來挽回祂的面子,證明祂還是有資格來作我們的上帝、值得我們繼續相信祂的。這樣的想法,便是不折不扣的試探上帝。
試探上帝的人,總是將生活裏的順逆禍福視為試金石,藉以判斷上帝是否存在、是否慈愛與大能。生活順遂,上帝便是慈愛;生活拮据,上帝便是無能。如此上帝從未成為他們生命裏的常數,卻永遠是個變數:有待證明(yet to prove)。這樣的人對上帝的信心是極其單薄的,遇上一點麻煩挫折,便立即放棄信仰,另覓尋求幫助的神明。
設若我們是初信者,對上帝認識有限,這種半信半疑的態度情有可原,畢竟信心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叫上帝惱怒的是,以色列民「觀看我的作為,有四十年之久」(9),但「他們的心常常迷糊,竟不知道我的道路!」(10)。四十年可不是短的日子,古代人很多一生便是這個壽數;以色列人一次兩次三次經歷上帝的搭救,卻仍對祂的性格和能力有所懷疑,從未醒悟,從不進步,這可真是冥頑不靈、孺子不可教了。
上帝遂表達對他們的不再容忍:「所以我厭煩那世代」(10),並且痛下殺手:「我在怒中起誓:他們斷不可進入我的安息!」(11)
「安息」是詩九十五的用語,原意是指結束曠野漂流,在應許之地定居下來,不再住帳棚,卻是建造房屋長居久安。希伯來書的作者利用這個詞,借題發揮,做了長篇的神學講論,我們在下文將會看到。
這個經文引述和警告,乃以反面的形式來支持作者在前段最後一句話:「我們若堅持因盼望而有的膽量和誇耀,我們就是他的家了。」(6)唯有持定盼望,剛強壯膽的人,纔是真個忠心的人,才能走完信仰之旅,進入上帝的應許地。相反地說,若是中途放棄盼望,在困難面前膽怯,拒絕跟隨摩西/基督的帶領,這樣的人便只能功敗垂成,得不到完成任務才能得着的獎賞了。「堅持到底」是最關鍵的要求。
反省:
我們是篤信耶穌基督,抑或是對祂仍有試探的心?我們對耶穌有堅定不移的信心嗎?抑或在許多地方仍是有待證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