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 這個耶穌怎可能是基督?
葉應霖

經文:馬可福音十二35~37

35耶穌在聖殿裏教導人,問他們說:「文士怎麼說基督是大衛的後裔呢?36大衛被聖靈感動,說:『主對我主說:你坐在我的右邊,等我把你的仇敵放在你腳下。』37大衛親自稱他為主,他怎麼又是大衛的後裔呢?」一大羣的人都喜歡聽他。

1耶和華對我主說:「你坐在我的右邊,等我使你仇敵作你的腳凳。」(詩一百一十1

5「看哪,日子將到,我要為大衛興起公義的苗裔; 他必掌王權,行事有智慧,在地上施行公平和公義。這是耶和華說的。6在他的日子,猶大必得救,以色列也安然居住。他的名必稱為『耶和華-我們的義』。(耶廿三5~6

中文「基督」 是翻譯自希臘文 ( Χριστός ; Christos),而這希臘文就是翻自希伯來文 ( מָשִׁיחַ; Mashiach),翻至中文就是「彌賽亞」。故此,「基督」(英文翻譯是 Christ) 和「彌賽亞」(英文翻譯是 Messiah)這兩個詞,雖然是源自不同的語言和文化背景,但實際上可謂是同義詞,是指向同一個概念,就是「受膏者」的意思。根據舊約聖經,當一個人被上帝揀選及委派去執行一個特定的任務時(例如是祭司、先知或國王),上帝就會差派祂的僕人去到把膏油倒在他的頭上,表示他受到了上帝的委任。

由於主曾向大衛應許,他的後裔將會永遠坐在以色列的寶座上(撒下七12~16),不少以色列人便相信,以色列國是永遠不會被外邦或其他民族與政權打敗的。故此,即使以色列人於公元前第八至第六世紀期間亡國被擄,先知都紛紛預告將來會有一位從神而來的僕人,恢復以色列國的榮耀,帶來和平和公義(賽九6~7, 耶廿三5~6)。故此, 當耶穌在此提及「大衛的後裔」(可十二35,原文是「大衛的兒子」(υἱὸς Δαυίδ))這名詞片語時,它的意思不僅是指某位大衛的肉身後裔,更是那位以色列人萬衆引頸盼望的政治軍事領袖,那位快將帶領他們脫離離羅馬帝國霸權的「救世主」。「大衛的後裔」亦因此成爲了一個將「政權論述」(political discourse)及「宗教論述」(religious discourse) 緊緊地綁在一起的代名詞:這種彌賽亞,是一種「政權派」(Davidic Messiah) 的受膏者。

然而問題來了。作為大衛的肉身後裔,彌賽亞的檔次或地位就似乎充其量只會跟大衛同等,這樣,耶穌怎可能是基督呢?另一方面,某些猶太人蔘考《舊約》(例如民十八申卅三)及其他個別傳統(例如昆蘭社團的《祝福規則》),又認為彌賽亞的主要角色是一位祭司,是按着亞倫的類別,要藉着獻祭除去人的罪。然而,耶穌既不是利未支派的後裔,那麼他又怎可能扮演這個「祭司派」(Priestly Messiah)的受膏者呢?

然而,耶穌根據詩篇一百一十1,就指出大衛既稱彌賽亞為「我主」,就意味着彌賽亞的地位是高於大衛。由於猶太人一般不會視其後裔的地位比自己高,這就表明彌賽亞的身分絕對不僅是大衛的肉身後裔。故此,耶穌一方面沒有否定彌賽亞是大衛的肉身後裔,但另一方面,耶穌卻否決了當時宗教領袖(文士)對《聖經》(舊約)以及彌賽亞之身分的理解,視之為不足。他們帶着一個不足的甚至是扭曲的彌賽亞觀,自然就不能認出耶穌是彌賽亞了。

有趣的是,同樣是在詩篇一百一十篇1,大衛卻明言:「耶和華起了誓,絕不改變: 『你是照着麥基洗德的體系永遠為祭司。』」(詩一百一十4)。由此可見,我們早已隱約地能夠在《舊約》看見端倪,發現那位彌賽亞的角色,原來不僅包含在政權管治上對列國的審判,更包含神人關係重建的祭司職分。有誰能合法地身兼這兩個角色,而其地位又比大衛更高?

思考:

有誰體會到自己需要讓耶穌來校正他對上帝兒子的觀念嗎?是什麼觀念?

有誰願意讓耶穌校正他對上帝兒子的觀念?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