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1日 勇士基甸(一)
黎永明博士

士6:1│《环球圣经译本》

1以色列人又行耶和华视为恶的事;耶和华就把他们交在米甸人手里七年。

与经结连│解释经文

自基甸起,士师的篇幅较长,内容不单记载士师拯救同胞的事迹,也记载他们的家事,但都是惨事,包括基甸的儿子为任王而屠杀兄弟七十人(9:5),耶弗他的女儿被献为燔祭(10:31、39),参孙的妻子及岳父被同胞烧死(15:6b)。所以有人主张,问题的根源是士师,因为他们是领袖,所以全书探讨的是领袖素质。然而,如果我们细读经文,就会发现基甸事迹的结构与全书结构互相平行:

全书结构

A 引言(1:1~3:6)

 a 引言一:外战情况──胜少败多(1:1~2:5)

 b 引言二:宗教情况──全以色列拜外族偶像(2:6~3:6)

B 正文:士师时代的情况越来越差(3:7~16:31)

A' 结语(17:1~21:25)

 b' 结语一:宗教情况──个人和支派都拜自制偶像(17:1~18:31)

 a' 结语二:内战情况──几乎灭绝便雅悯(19:1~21:25)

基甸事迹的结构

A 引言(6:1~10)

 a 引言一:以色列人遭外敌欺压,生活困苦(6:1~6)

 b 引言二:神派先知指斥他们敬拜外族偶像(6:7~10)

B 正文:士师事迹(6:11~8:21):先好后坏、越来越差

A' 结语(8:22~32)

 b'结语一:基甸造以弗得使以色列人拜偶像(8:22~28)

 a' 结语二:基甸生活富裕(8:29~32),引出亚比米勒杀同胞的事迹(8:33~9:57)

首先,两个结构的「引言一」都描述以色列人与外族的关系,「结语二」则描述以色列人与同胞的关系,但涉及杀同胞。其次,两个结构的「引言二」及「结语一」都关于拜偶像。

由此可见,作者其实有意将士师作为以色列人的缩影或写照,所以全书探讨的不是领袖素质,而是国民素质。


与神与人结连│默想及践行经文

一、以色列人与外族争战,胜少败多;与同胞内战,几乎将对方灭绝。以色列人这样的表现对你有什么提醒?

二、以色列人先拜外族的偶像,后拜自制的偶像。他们在犯罪的事上越来越「进步」,你有没有相似景况,例如:更善于掩饰己过,让人以为你道貌岸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