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文:可三1~6
1 耶稣又进了会堂,在那里有一个人,他的一只手萎缩了。 2 众人为了要控告耶稣,就窥探他会不会在安息日医治那人。 3 耶稣对那手萎缩了的人说:「起来站在当中!」4 他又问众人:「在安息日行善行恶,救命害命,哪样是合法的呢?」他们都不作声。 5 耶稣怒目环视他们,因他们的心刚硬而忧伤,就对那人说:「伸出手来!」他把手一伸,手就复原了。 6 法利赛人出去,立刻同希律一党的人商议怎样除掉耶稣。
耶稣继续在安息日与一班宗教领袖出现冲突。作为五个冲突的终结,故事的结束是叫人心寒的:「法利赛人出去,立刻同希律一党的人商议怎样除掉耶稣。」耶稣接而连三地在安息日与宗教领袖正面冲突,由此可见,耶稣在马可福音里面的角色,不可以过份地以「弥赛亚的秘密」(Messianic Secret)这个讲法去理解(不是否定它)。事实上,耶稣若要自己身份的秘密,祂不应在安息日做事,祂既在安息日做工作,就一定会得罪那些宗教领袖,祂亦不能保持低调。
根据犹太拉比的著作《米示拿》安息日篇 7:2,犹太人有三十九项安息日不可做的类别,包括收割、犁耕、捆禾等。另外,《米示拿》又提到,假若一个人有生命危险,在安息日那天救治他是没有问题的;在安息日亦可以协助一个妇女生产,因为那亦可能有生命危险。按此原则,医好枯干的手就不可以了,因为那手的毛病不构成生命危险,所以应该等到第二天。但耶稣却没有等。
为什么耶稣要「冲着」安息日而来呢?或者,这是其中一个以色列身份的核心问题。安息日三十九条的禁令,或许已经成为了以色列信仰生命的大多数;安息日亦是以色列人与外邦人的身份界线。结合割礼及犹太饮食的禁忌(Kosher),第一世纪的以色列人的宗教信仰,似乎已经发展到一个僵化的地步。法利赛人添加的种种规矩,与上主当初颁布律法时的原意,亦显得越来越远。人成为了这种宗教的牺牲品,人的心变得越来越自以为是,这就是那一代宗教领袖的「律法主义」。问题的核心不是不靠恩典,是心硬(πώρωσις τῆς καρδίας αὐτῶν)。
为此,耶稣感到愤怒。祂的愤怒不单是情绪,更是一种对人心深处及社会结构性的罪恶之厌恶。因此,祂的愤怒也是受控的。愤怒没有叫耶稣思考怎样以暴力去消灭恶人,恶人却会思考怎样以暴力去消灭耶稣。恶人亦有他们杀耶稣的理由:「凡干犯这日的,必被处死」(出卅一14)。恶人熟悉圣经,恶人却不认识耶稣。
思想:
你上一次深深的愤怒,是为了什么事情?
当你与耶稣有好的关系时,你的愤怒会有什么特征?当你与耶稣没有好的关系时,你的愤怒又会有什么特征?
当你与耶稣的关系要由不好变成好的时候,往往牵涉到愤怒的转化。你愿意不再心硬,容让耶稣更新你的愤怒的关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