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 知识增烦
何启明

经文:传1:12-18

12我传道者在耶路撒冷作过以色列的王。13我用智慧专心探寻、考察天下所发生的一切事:上帝给世人何等沉重的担子,使他们在其中劳苦!14我见日光之下所发生的一切事,看哪,全是虚空,全是捕风。15弯曲的,不能变直;缺乏的,不计其数。16我心里说:「看哪,我大有智慧,胜过在我以前所有统治耶路撒冷的人;我的心也多经历智慧和知识的事。」17我专心想要明白智慧,想要明白狂妄与愚昧,方知这也是捕风。18因为多有智慧,就多有愁烦;增加知识,就增加忧伤。

传道书一章12节至二章26节是传道者陈述自己四个亲身体验;他体验智慧也寻得知识(一12-18)、体验物欲(二1-11)、体验愚昧(二12-17),及体验劳碌(二18-26)。传道者对这四方面的寻求都以虚空或捕风作结语(一17二111726)。传道者对智慧与知识的追寻在搜索枯肠后,他发现智慧不能改变现实,世事都不在他的掌控之下。此外,他更发现:越多智慧就越觉智慧有限,越感到无奈!他将所发现的用两句箴言作结:「弯曲的,不能变直;缺乏的,不计其数」(15节),及「多有智慧,就多有愁烦;增加知识,就增加忧伤」(18节)。

传道者探求智慧所得的结论竟然是捕风(17节)、愁烦与忧伤(18节)!他的论调跟箴言的传统信念背道而驰,表面上的矛盾令人摸不着头脑。箴言传统的信念是得着智慧、得着聪明的可享长寿富贵、尊荣欢乐、平安及快乐(参三13-18)。原来箴言的论述属于规范性的智慧(prescriptive wisdom),以权威性的教诲及劝勉为主轴,而传道者所传达的是一种个人反思或描述性的智慧(reflective/descriptive wisdom),用间接及质疑的方式表达对世事观察所得的感叹而已。

传道者留意到,世上各样事情的症结不在于缺少知识,而是知识所呈现的限制和无能令他感到烦恼。他愈专心寻求,就愈发现「上帝给予世人的,是劳苦的担子,叫他们为此烦恼」(13b节,直译)《新译本》。人的烦恼是因为天下有许多事情是人没法改变的,只能无奈接受;人的烦恼不是因为缺少知识,而是现实世界就是这样:社会不公、贫富悬殊、疾病困扰、犯罪恐吓,及生活太多的扭曲等。智慧可分析时势,却未能开出解决方案。世上有许多事情往往是人控制不来,以及没有能力改变,只能顺应其道而行。

再且,智慧和知识固然提高了人的理解能力和生存的适应能力,可是,理解的事情多了一些,亦未必代表这人的生活变得更加美满快乐。智慧及知识确实可以解开人生许多谜团,但愈有智慧和知识,就愈发觉自己有限,甚至因无法解决问题而感到无奈痛苦。「多有智慧,就多有愁烦;增加知识,就增加忧伤」(18节)这句话某程度上点出了人的实况──愈多知识,就愈带来更多痛苦愁烦。例如:一个被医生证实患上末期癌症的病人,知道往后会有一连串痛不欲生的治疗方案,因而产生莫名的担忧。这么看来,是否有时「难得糊涂」或对某些事「无知」可能更加幸福呢?

虽是如此,传道者也不是鼓励我们「反智」、逃避现实,否则他就不会努力地查究寻索。他只是提醒我们,在世上要得到完全的满足,看来不是在世上的事物可找到,乃是要从另一层面才可获得。

思想:

既然世上万事不能满足我们的心灵,我们就当学习返璞归真,视已得的世上知识和智慧如无有,以追求及得着耶稣基督为人生的依归和目标。因为祂是从上帝而来的智慧和能力(参林前二1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