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 難以接受的上帝形像
葉應霖

經文:腓二5-7a

5 你們當以基督耶穌的心爲心:

6 他本有上帝的形像,

卻不堅持自己

與上帝同等;

7 反倒虛己,

取了奴僕的形像,

活在廿一世紀,「找」着神的形象或許不是太困難的事。從哥德式的座堂教會、高聳的十字架、引人注目的教會招牌,耀眼閃爍的演藝明星等等。這些「形象」,或多或少都是上主榮耀的彰顯,能讓人找到上主,見證祂的恩典與榮耀。

活在第一世紀的保羅,卻沒有以上這些事物去讓他接觸上主。身陷監獄的他,如何能夠辨明上主的引導,知道自己被捆鎖的處境是叫基督得榮耀的呢?「基督頌」(Christ hymn) 就是保羅困在監中,未知明天將如何的情況下而寫成的「基督故事」。從這故事可見,保羅已從另一種形象看見上帝榮耀的形像 (μορφῇ θεοῦ):耶穌的奴僕形像 (μορφὴν δούλου)。當羅馬帝王一一高舉自己,藉着強迫人蔘與帝王崇拜,將自己打造成天上神明,彰顯光輝的「神性」,耶穌卻倒空自己 (ἑαυτὸν ἐκένωσεν),傾倒一切去祝福世人,讓我們看見另一版本的神形象;當羅馬帝王急於爭取各樣榮譽利益,耶穌卻沒有讓祂自己「本與天父上帝同等」的事實作爲祂爲自己討利益的理由。爲了讓人得着好處(參腓二3-4),基督「虛己」,帶着神性來到地上,甘願成爲奴僕,爲我們示範了上主忠心僕人的典範。

無論是當時盛行的羅馬帝王崇拜或是一般人的期望,要藉卑賤的奴僕形象去看見上主榮耀的形象,是令人難以接受的,是反智的,甚至是叫人作嘔的!但身陷監獄的保羅,卻正正就是在他受困的處境中,藉這種「奴僕式」的神性看見上主與他的同在。換言之,「基督頌」的焦點不是爲基督在地上的神性去辯護,基督的神性是自有永有,並未在祂降世期間「遺失」或「掉下」。「基督頌」凸顯的是基督這位「故事主人翁」(a narrative protagonist),藉着一生受苦的地上旅程,履行他對上主的忠心,讓人看見上主的形象。「從來沒有人見過上帝,只有在父懷裏獨一的兒子將他表明出來。」(約一18)透過基督的故事,保羅找到神與他同在的基礎;藉着可見的奴僕耶穌,保羅看見了那位看不見、甚至彷彿沉默的上主。

留意,保羅不是受苦主義者。他不是以爲受苦本身有一種超然的神祕力量,或是讓人能夠直接去到上主那裏的捷徑。他是透過承擔別人生命的基督「中介故事」,去辨識上主與他的同在。同樣,保羅亦是爲了腓立比信徒的益處,希望能出監,爲使信徒能在所信的道上又長進又喜樂(腓一25)。「基督頌」歌頌的故事,不是救主耶穌,而是僕人耶穌。

思想:

人的罪性教人容易傾向爲自己謀私利。信主後的你,可曾因着基督而改造此「天性」?今天你可以怎樣效法基督,實踐看重別人的需要過於自己的需要?

當你一心爲主擺上,可曾經歷上主失蹤、沉默、不插手幫助你的階段?代入「基督頌」裏耶穌的思考 (φρονέω) 方式,然後再看你自己的故事,你看見什麼?跟之前有不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