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 智者三個行動
麥耀光

箴言十三12-25

12盼望遲延,令人心憂;願望實現,就是得到生命樹。

13藐視訓言的,自取滅亡;敬畏誡命的,必得善報。

14智慧人的教誨是生命的泉源,使人避開死亡的圈套。

15美好的見識使人得寵;奸詐人的道路恆久奸詐。

16通達人都憑知識行事;愚昧人張揚自己的愚昧。

17邪惡的使者必陷入禍患;忠信的使臣帶來醫治。

18棄絕管教的,必貧窮受辱;領受責備的,必享尊榮。

19願望實現,心覺甘甜;遠離惡事,為愚昧人所憎惡。

20與智慧人同行的,必得智慧;和愚昧人作伴的,必受虧損。

21禍患追趕罪人;義人卻得善報。

22善人給子孫遺留產業;罪人積財卻歸義人。

23窮乏人開墾的地雖多產糧食,卻因不公而被奪走。

24不忍用杖打兒子的,是恨惡他;疼愛兒子的,勤加管教。

25義人吃喝食慾滿足;惡人肚腹卻是缺乏。

  昨天我們思想過「慾望」這個主題,今天繼續思想相關的觀念,那是「盼望」。這詞分別在12和19節出現了三次。若說「慾望」是特別指出其短暫和在身體方面的滿足,那麼「願望」則是如19節所說的甜蜜及心靈的滿足(sweet to the soul, NIV)。這段經文沒有交代盼望的內容,卻指出其結果,就是長出「生命樹」(tree of life, NIV)。有學者認為智者的盼望是得著智慧,而卻使用了「生命樹」和「生命的泉源」(fountain of life, NIV)作為象徵,正如14節所說:「智慧人的教誨是生命的泉源」。得著智慧的人,就得著了生命的泉源。這種的盼望不單只是一種態度,更是一種推動力,因著不斷和持續的渴求,而獲得生命之源。

  智者在20-25節激勵讀者要與智慧人同行。人是會受到羣體影響的。孟母為兒子選擇一個良好學習和結交益友的環境,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提醒我們要慎重地結交朋友。舊約的羅得就是一個反面例子,當他離開亞伯拉罕,住在所多瑪這個罪惡之城時,他的靈命光景大大受到影響。有文獻這樣記載:「愚昧人的朋友是一位愚昧人;智者的朋友是一位智慧人」(The friend of a fool is a fool; the friend of a wise man is a wise man)。故此,「與智慧人同行的,必得智慧」(20節),一個人的朋友圈是一個塑造他品德的羣體。就正如老生常談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一樣,跟智慧人同行,可從他們的生命和言行中得著智慧。既然羣體是這麼重要,與誰為伍就是反映出智者的智慧了。如第8日的靈修提到謹慎,智者指出「和愚昧人作伴的」後果,就是當事人會受虧損。故此,要慎重擇友!

今天的經文清晰指出尋求智慧的人,得到生命的泉源 (12-19節);與智慧人同行,獲得智慧 (20-25節)。智慧人是敬畏誡命 (13節)的,並且願意領受「責備」。「責備」這個詞在整章中多處出現 (1、10、18節)。再者,經文也指出智者不逃避責備 (rebuke),聽取勸告和諫言 (take advice),以及接受管教(correction)。換言之,智者的羣體,是會彼此塑造生命,互相勸戒,一起追求一個紀律 (discipline) 的生活。

思想:

(1) 耶穌就是生命的泉源,祂說「信我的人,就如經上所說:『從他腹中將流出活水的江河來』」(約七38),試反思主的應許; (2) 耶穌說:「凡我所疼愛的,我就責備管教」(啟三19),我是否明白和願意接受這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