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9日 慾求、慾望
麥耀光

箴言十三1-11

1智慧之子聽父親的訓誨;傲慢人不聽責備。

2人因口所結的果實,必享美福; 奸詐人卻意圖殘暴。

3謹慎守口的,得保生命;大張嘴脣的,必致敗亡。

4懶惰的人奢求,卻無所得;殷勤的人必然豐裕。

5義人恨惡謊言;惡人可憎可恥。

6行為純正的,有公義保護;犯罪的,被罪惡傾覆。

7假冒富足的,一無所有;裝作窮乏的,多有財物。

8財富可作人的生命贖價;窮乏人卻聽不見威嚇的話。

9義人的光使人歡喜;惡人的燈要熄滅。

10驕傲挑啟紛爭;聽勸言卻有智慧。

11不勞而獲之財必減少;逐漸積蓄的必增多。

第十三章的開始與前三章都一樣,在第一節交代了主旨,「智慧之子聽父親的訓誨」就是這一章的主旨。因此,這章出現多個與訓誨相關的詞彙,如誡命、知識、教誨和管教等等。智者如父親般心腸,希望讀者在渴求、財富及智慧方面有學習。今天我們先思想1-11節的教導。

在第十章,經文多處提及與口相關的用詞,那是有關言語方面的。在這一章,口/嘴脣出現了三次,卻是與吃食有關的,而第2節與25節首尾呼應談及「喫」(2節,呂振中譯本)和「肚腹」。其實,在第2和4節是直接講「胃口」(appetite,NIV)的。換言之,智者喚醒讀者要留意他們的「慾望」(2節,新譯本)和「食慾」(25節)。人是有正常的「渴求」的。身體的需要就如饑餓、口渴,甚至是性慾的「渴望」(desire, NIV),這是可以合宜地得到滿足的。就如第4節指出,「殷勤的人必然豐裕」。智者進一步提醒讀者要謹慎 (3/6節,guard, NIV)及控制他們的渴望,以免落入「奢求」(4節)中。每當心中的慾念洶湧而至時,我們會聽到什麼聲音呢?智者期盼個人內心的「純正」和「公義」在那時候成為守護者 (6節),發出正確的指引。

這段經文另一個主題是金錢,第7-11節提及富足、財富、積蓄和窮乏。在人靠衣裝的社會中,人很容易被別人的外表或他人的自我宣傳所誤導,他們可能報稱住在某一豪宅地段,出入品牌名店、身穿名牌來騙取人的信任。智者一方面提醒讀者,招搖可能帶來性命的危險 (8節);另一方面,對金錢要學習積少成多、逐步慢慢積蓄,而不應存有不勞而獲、橫財就手的心態,甚或貪得來歷不明 (dishonest money, NIV)的金錢。有人說金錢像是一個無底的深淵,尊嚴、良知和真理都可以在當中被淹沒。

在這段的討論中,智者用了「燈」的比喻。「燈」在《箴言》出現了7次。在第二集是第一次的使用 (六23;廿20、27;廿一4;廿四20;卅一18)。在這裏,義人恆久的財富與惡人的滅亡相對比:「義人的光必明亮,惡人的燈必熄滅」(9節,新譯本)。惡人的燈雖然也會發亮,但不單只是短暫的,甚至很快就熄滅。熄滅的燈在約伯記十八5-6有如此的描述:「惡人的亮光必要熄滅,他的火焰必不照耀。他帳棚中的亮光要變黑暗,他上面的燈也必熄滅」。義人的燈發出閃耀的光輝 (現中)及顯出他的生命是長久的。燈的光也象徵一個人的成功和安康,滿有「歡喜」(和修本)。

思想:

(1) 慾望 (desire)可以是中性的,你願渴慕神嗎?試思想: 「神啊,我的心切慕你,如鹿切慕溪水」(詩四十二1); (2) 試反省我是否對錢財有貪婪的慾念。讓聖靈光照你內心,對金錢有正確的態度,以及逃避貪心,因「貪財是萬惡之根」(提後六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