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音的盼望:六、教会的盼望
提摩太·凯勒

亲爱的弟兄姊妹,在这个节目,我们又来一起探讨这个主题:盼望。今天,我们来看「教会的盼望」。首先,我们来看希伯来书10 章19至25 节

19.弟兄们,我们既因耶稣的血得以坦然进入至圣所,

20.是借着他给我们开了一条又新又活的路,从幔子经过,这幔子就是他的身体。

21.又有一位大祭司治理神的家!

22.并我们心中天良的亏欠已经洒去,身体用清水洗净了,就当存着诚心和充足的信心来到神面前;

23.也要坚守我们所承认的指望,不至摇动,因为那应许我们的是信实的。

24.又要彼此相顾,激发爱心,勉励行善。

25.你们不可停止聚会,好像那些停止惯了的人,倒要彼此劝勉,既知道(原文是看见)那日子临近,就更当如此。

这是神的话语。

我们今天来探讨教会的盼望。教会其实是被呼召去成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我们会从这段经文学习有关这个群体的三方面:第一,基督徒群体是无法取代的;第二, 基督徒群体的本质和特性;第三,基督徒群体的秘诀是什么。

有些人常说自己追求灵性,却不信奉宗教。我们仔细想想这样的论点,便明白他其实是说,他对神有兴趣,对教会却不感兴趣。很多人对教会已经失去了盼望。我们要从圣经的角度来看教会。你若明白这段经文的教导,便会对教会充满盼望。让我们研读这段经文,学习教会群体应有的样式。

第一,基督徒群体是无法取代的。

刚才我们所读的第25 节提到:「你们不可停止聚会。」在希腊原文中,「聚会」的意思是一群会众。我们要有所区隔,「聚集」和「聚会」是不同的。

「聚集」只是一群人聚在一起,他们可能一起参加一个活动或听一篇演讲,而「聚会」却截然不同。「聚集」就好像一袋弹珠,每颗弹珠都是独立的,彼此没有任何连结;而「聚会」就好比一串葡萄,虽然也是一颗颗单独的个体,却是彼此相连的,是有生命力的。「聚会」是一个群体,每个成员在生命的各层面都彼此相连,互相影响。他们不只是一起参加一个活动,而是一起参与爱筵,一同分享,一同祷告,一同学习。他们彼此相爱,彼此认罪,互相代求。

因此,要了解基督徒群体,其关键在于一个希腊字,这个字在第24 和25 节都有出现。第24至25 节说:「又要彼此相顾,激发爱心,勉励行善。你们不可停止聚会,好像那些停止惯了的人,倒要彼此劝勉,既知道那日子临近,就更当如此。」这两节都有「彼此」这个词。第24节提到「彼此相顾」,第25节提到「彼此劝勉」。

在希腊原文中,这个词是有「共同」的意思。在新约圣经中提到的教会,不只是人们前往聚会的一个场所,人们不只是在那里受教导、受劝勉或被牧养而已。人们在教会里要彼此教导、彼此劝戒、彼此认罪、彼此劝勉、彼此担当重担、一同哀哭。「彼此」这个词有「共同」的意思。

许多牧者引用第25节劝勉信徒不可停止聚会,往往只是劝勉信徒主日一定要到教会聚会,但「不可停止聚会」这句话所包含的意义其实是更广的。我来问你一个问题:假如你只是来教会参加敬拜,聚会结束即离开,不与任何人建立真正的关系。这样做是否彼此相顾,激发爱心,勉励行善呢?这样做是否彼此劝勉呢?不是。教会不是这样的。

这是否彼此服侍呢?这能否在基督里建立更深厚的肢体关系呢?我们要彼此分享,要怀着开放的心去分享生命中的经历,包括我们的软弱、困难和需要。我们也要彼此守望,彼此相顾。这就是第24至25 节的意思,我们不可忽略这段经文的教导。你可以每个星期到教会聚会,然后自我勉励,说:「我每个星期都有上教会」,却没有建立任何关系,彼此服侍。那么,你并没有遵行经文的教导。除非你投入基督徒群体,建立关系,彼此相连,否则你并没有遵行圣经的教训。

这个教训十分重要,我最近才发现,我从前原来一直没有注意到当中的原因。希伯来书的作者作了一个铺排,不单在这段经文,从第十章直至第十三章,都有这样的铺排。

希伯来书十章19 节说:「我们既因耶稣的血得以坦然进入至圣所」,第2 2节说我们是藉着耶稣的血「来到神面前」。作者在第十章前半部提到,在旧约时代,敬拜的人不能直接进到神面前。会幕中的至圣所乃是神的居所,只有大祭司可以进入。大祭司只有一年一次在赎罪日的时候才可以进入至圣所。一般人不能擅自进入至圣所,没有人能进入神荣耀的同在。

可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神的同在。当一个人来到神面前,就会改变过来。一个自私的人来到圣洁的神面前,神的圣洁会把他改变过来,使他不再自私。一个心地刚硬的人来到慈爱的神面前,神的大爱使他融化,让他变得充满怜悯。

当你进到神面前,神的同在能改变你。可是,在旧约时代,人不能直接进到神面前。希伯来书十章1至2 节说:「总不能借着每年常献一样的祭物叫那近前来的人得以完全。」献祭和敬拜无法使人改变过来。希伯来书的作者告诉我们,藉着耶稣基督的血,我们便得以坦然进入至圣所。我们可以来到神面前了。我们生命中有神的同在,就能改变过来。今天,我们可以直接进入神的同在。

你会说:「这实在好得无比。可是,我们如何得以进到神面前呢?」

你有否留意到作者的铺排?在第19至22节,作者告诉我们如何能进入神的同在,接着,到了第24至25节,突然话锋一转,说:「又要彼此相顾,激发爱心,勉励行善。你们不可停止聚会。」

我们到底如何得以进到神面前呢?神的同在如何临到我们,改变我们,使我们活出应有的样式呢?答案是透过「群体」。我们不可以单单靠自己个人躲在内室里祷告去经历神的同在,并得着改变。 神的同在是要在群体的关系中彰显出来的。英国著名学者、作家及神学家鲁益师(C. S. Lewis)在他的书《返璞归真》(Mere Christianity)中提到:

「基督用不同的方法在我们身上动工,但归根究底,祂是要藉着我们彼此服事来成就祂的工作。我们将基督带给对方,我们很容易想到教会有许多不同的目标,如教育、造就信徒、差传、敬拜等。但教会最主要的目标只有一个,教会存在的目的,是要吸引人来到耶稣基督面前,叫他们效法基督,成为基督的门徒。教会若不做这事,所有的大教堂、差会、讲道,甚至教导圣经都只是浪费时间而已。」

我们藉着耶稣基督可以进到神面前,神的同在使我们改变过来。这种改变到底是如何进入我的生命?是透过「群体」。如果你只是到教会参加敬拜,却没有投入教会群体;如果你只是每天花几分钟独自灵修,却没有在教会群体中建立肢体关系,你以为生命便会得着改变,那你就大错特错了。英国著名神学家约翰韦斯利(John Wesley)曾说:「圣经从未提倡独自的敬虔。」因此,基督徒群体是不可或缺,也是无法取代的。

第二, 基督徒群体的本质和特性。

其次,我们来看看基督徒群体的本质和特性。经文说「你们不可停止聚会」,所指的不仅是到教会参加聚会,我们还要彼此相顾。「彼此」到底是什么意思?

经文第24至25节告诉我们,一个有神同在的基督徒群体的本质。我们会从四方面去描述它的本质:彼此相顾、激发爱心,彼此勉励和行善。

1.关怀──彼此相顾

请留意,经文不单说「激发爱心,勉励行善」,经文说「要彼此相顾」。「彼此相顾」也有另一个意思,就是要去思想,我们要常常反思如何去关怀身边的弟兄姊妹,激励他们更有爱心,有好品行。我作为牧者,常常都要辅导人。当我们辅导人的时候,通常都会做笔记。为什么辅导者会做笔记呢?他们正在思考。他们不只是聆听,然后点点头罢了。他们一边写一边思考到底如何帮助受辅者,他们心里想:「我可以如何帮助受辅者,使他不要那么忿怒和焦虑呢?我如何帮助他面对失望,如何帮助他学习饶恕,并过一个喜乐的生活呢?思考如何帮助受辅者正是辅导者的工作。在基督徒群体中,我们也要思考如何彼此帮助。

我这么说是希望你能思考,在你四周围是否有一群弟兄姊妹,常常想着如何帮助你属灵生命成长,使你越来越成熟。这群人不只是见到你打个招呼,问早道好而已,还能深入思考如何帮助你成长。你又是否看着身边的弟兄姊妹,思考如何帮助他们成长呢?

你有否着意要彼此帮助呢?你有否用心聆听各人心中的梦想和抱负呢?你有否分享自己的生命,包括你的能力和恩赐,也包括你的过犯和软弱呢?坦白说,也许姊妹比较容易做到这一点,对弟兄来说,似乎有点困难;或者对某种文化背景的人来说,他们比较容易做到这一点。然而,这其实与性别或文化无关。神的心意要我们激发爱心,勉励行善,这并没有性别或文化之分。我们要彼此相顾。我们要思想,着意彼此帮助,一同成长。

你身边有这样的弟兄姊妹吗?你察觉得到吗?你又是否思考如何帮助身边的弟兄姊妹成长呢?

2.激发爱心

其次,经文教导我们要激发爱心。你知道「激发」是什么吗?「激发」在希腊原文有彼此「刺激」的意思。我们要彼此刺激,这是一个命令。请你留意,不要误会这个词的意思。

其实这个词原意是指「强烈的不同意」或「强烈地当面纠正」。圣经的意思是,除非在我们身旁有强烈不同意我们、甚至有时会当面纠正我们的人,否则我们不会成长。除非我们生命中有这样的人,否则我们不会成为有爱心、热心行善的人。我们只会像死人一般。如果你不愿意与弟兄姊妹亲密相交、深入分享、彼此守望,你的属灵生命便会死亡。

让我以古希腊史诗《奥德赛》(The Odyssey)的故事来说明这一点。《奥德赛》讲述希腊英雄奥德修斯(Odysseus)在战争胜利后启航回家,在海上漂泊的经历。奥德修斯驾船回家途中,快要经过一座岛。他知道岛上有许多女妖,她们会坐在岩石上,唱歌迷惑人心。当水手们听到这些歌,就会产生疯狂的欲望,使他们无法驾驭船只而撞上岩石,无一幸免。奥德修斯知道这情况将要发生,于是他决定在经过那岛时,用蜡封住水手的耳朵,让他们无法听见那些女妖的歌,只让自己听见,并且他将自己绑在桅杆上。他告诉水手,当船驶近那岛时,无论他发生什么事或有任何不当举止都不要管,只要往目标直航就好,直到他的神智恢复才可以解除警报。奥德修斯真正想向水手表达的,是希望水手能给他真正所需要的,而不是他想要的。

我们应该给予对方真正需要的帮助,而不是他们想要的,这才是真正的基督徒相交。圣经说你有罪,你真的相信圣经的话吗?你说:「我知道自己是个罪人,因为圣经这么说。」知道自己有罪是一回事,真正察觉到自己有罪却是另一回事。事实上,我们生命中最大的罪、把我们缠绕着的罪,往往是那些我们自己察觉不到的罪,我们很容易会淡化自己的罪,或为自己的罪找借口,对自己的罪视而不见。

人最大的问题就是自欺,对自己的罪视而不见。在一个真正的基督教群体里,弟兄姊妹明白这一点,他们会互相提醒,彼此守望。你可以与弟兄姊妹分享你的软弱,说:「我是基督徒,我知道信徒应有的样式。我知道圣经说我们不可犯奸淫,但我心里却常常想放纵情欲。我知道圣经说钱财是神所赐的,要好好运用,不可任意挥霍。我知道要施予,却常常想将所有钱财花在自己身上。圣经说要饶恕,但我心里却常常充满仇恨。圣经教导我们不要自怨自艾,我却只专注自己的事,常常顾影自怜。你若察觉到我犯这些罪,请你提醒我,给我真正需要的帮助,而不是我想要的。请你为我守望,请你激发我。」「激发」的本意就是要有人刺激我们、纠正我们。你知道「踢马刺」是什么吗?那是装在马靴后根上的尖刺,用来刺激马匹,驱牠前进。你对弟兄姊妹说「请你激发我」,意思就是说:「我希望你劝告我、刺痛我、当面纠正我,好使我成长。我给你权柄这样做。」

你有否让别人激发你?你有否接受别人的劝告?抑或你像很多现代人一样,说:「我认为这是个人的私事,我自己有权决定对错。我的私生活如何,我怎样用钱,都是我个人的事,与别人无关。」你若抱这种态度,那你就会孤独地过日子。

社会学家称这种思想为「表现型的个人主义」,也就是最高的价值标准由自己决定,自己认为对就是对,错就是错。我们可以选择抱持这种个人主义,或者我们可以选择过彼此相爱的群体生活,但你无法两者兼得。你是否愿意让弟兄姊妹给你劝告和激励?你是否愿意彼此相顾,激发爱心、勉励行善?

3.勉励──彼此劝勉

经文教导我们要彼此勉励。「勉励」和「激发」不同,「激发」是当面纠正,「勉励」则是一种鼓励。这个词原文(parakaleo)有两重意思,首先是指在身边同行的人(para);其次是指呼召(kareo)。勉励是指设身处地的关心对方,让对方知道你愿意与他们同行,给予支持。这与前面所谈的「激发」不同。我们需要别人纠正我们,也需要别人的支持和勉励。

有些教会只晓得不断纠正,发号布令,却没有任何鼓励。相反,有些教会只晓得支持;他们不问究竟,只管凡事支持。这两种极端做法都不能使我们成为有爱心、热心行善的人,也无法培养基督般的品格。我们必须彼此相顾,激发爱心,勉励行善。

4.行善

「善行」其实是彼此相顾,激发爱心,彼此勉励的结果。如果我们真正彼此服侍,不只是到教会参加聚会,而是在群体中彼此分享生命,我们就会成为有爱心的人,也会热心行善。

事实上,「善行」一词很重要,它不是抽象的观念,而是一种积极关怀的服事,它表明了一个真正的基督徒群体是怎样的。在这里我要提出两个词──「实行」和「边缘」来详细解释,让你清楚明白这一点。 首先,「实行」是指实际行动。「善行」是一种积极关怀的服事。前一阵子,我太太腹部开刀,虽然已出院,但仍然需要躺在床上近一个月。在这段时间,我们的家其实有很多需要。当时,有些人每天晚上送晚餐来,当我与他们交谈,发现他们有些人其实在社会的身分地位很高,如总裁、医生、律师等,然而他们却愿意来送晚餐。他们愿意作这种微不足道的服侍,不会因自己的身分地位而不愿去做。在教会中,若只是有人邀请你发单张、排排桌椅或做些接待工作,千万不要误以为这是卑微的工作,其实在教会中我们就是要这样彼此服侍。

其次,「边缘」是指那些处于社会边缘的人。「行善」就是去服侍这些被社会忽略的人。这不仅是指穷人,在社会上,确实有一些人是被忽略的,没有人关心他们。无论我们属于什么种族、什么阶层,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可能会被有意无意地教导,去蔑视某些人或与他们保持距离。对一个真正的基督徒群体来说,行善就是向那些被社会忽略的人伸出援手,服侍那些我们看不起或讨厌的人。从前我们看不起那些人,但现在我们不可以再这样看待人。

「行善」就是以实际行动向别人伸出援手,向那些被社会忽略的人伸出援手。一个积极关怀和服事的群体应当这样行。

汤尼.坎波罗(Tony Campolo)是美国费城一位牧者和演讲者,也是一位社会学家。有一次,他到夏威夷参与一个会议,因为有时差,所以睡到半夜三时便醒来。他感到很饿,便起来走到街上,找到一个24 小时营业的餐厅,于是坐下来吃点东西。当时,有两个女人坐在他附近,他无意中听到她们的对话,发现原来她们是妓女。其中一个女人提到隔天是自己的生日,另一个女人问她要如何庆祝,她回答说:「这一生我从没有为自己庆祝生日,也没有人为她庆祝过。」说罢,两人不久就离开了。

坎波罗转身问餐厅老板是否认识那两位女士,老板回答说:「当然认识,她们每晚都来,我跟她们很熟。事实上,每个深夜来的客人我都很熟。」于是坎波罗说:我们为那位女士办一个生日会吧。明天晚上给她一个惊喜。」餐厅老板答应了,坎波罗说他会预备一切,只要老板邀请那位女士所有的朋友一起来为她庆祝生日。

隔天,他们在深夜开始布置场地和预备生日蛋糕。接着,那位女士的朋友也陆续来到。坎波罗环顾四周,突然发现原来那位女士的朋友全都是妓女。当时,这位牧者就站在一群妓女当中。不久,当那位女士如常进到餐厅,她所有同行的朋友一起呼喊:「生日快乐!」她顿时大吃一惊,连站都站不稳,她蹲坐在地上开始哭泣。她感动地看着蛋糕,放声痛哭,无法吹熄蜡烛,最后餐厅老板帮她吹熄蜡烛,并给她一把刀来切蛋糕,但她却要求大家可否不要吃,让她先把蛋糕带回家,再回来参加生日会,大家都同意了,于是那位女士转身离开。

当时,坎波罗站在一群妓女当中。那位女士离开后,大家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一时间出现了令人尴尬的冷场,于是坎波罗邀请大家为那位女士祝福。他带领大家为她祷告,祈求神赐下救恩,让她生命改变,蒙神赐福。当坎波罗带领大家祷告后,餐厅老板对他说:「原来你是牧师,请问你属于哪一类教会?坎波罗回答说:「我是属于那种会在三更半夜帮妓女办生日会的教会。」餐厅老板想了一想,不相信有这样的教会,他说:「没有可能。不会有这样的教会。如果真的有这样的教会,我一定会参加。我会乐意参加这样的教会。」

这个餐厅老板看到的是爱心和善行。到底是怎样的群体才能产生这种爱心和善行,以致世人看到了也会被吸引,想要进到这个群体呢?这就是基督徒群体的本质。

第三, 基督徒群体的秘诀。

第19至22 节说:「弟兄们,我们既因耶稣的血得以坦然进入至圣所,是藉着他给我们开了一条又新又活的路,从幔子经过,这幔子就是他的身体。又有一位大祭司治理神的家!并我们心中天良的亏欠已经洒去,身体用清水洗净了,就当存着诚心和充足的信心来到神面前。」这几节经文论到「得救的确据」,这个概念看似简单,但其中隐含着非常深刻的意义。第19 节说:「坦然进入至圣所」。「坦然」是指非常有自信,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想表达的事,不用担心自己所说的话会有什么后果,甚至不需要经过思考,也可以讲出来,不用担心会被人拒绝。

这与我们为工作去面试的情况不同,面试时我们会非常谨慎地说话,深怕说错话。又或者当我们有求于人时,每句话都会经过深思熟虑才说,不会「坦然」地说出来。

你若要充分理解「坦然」这个词的意思,不妨想象一下,一个八岁男孩与父母谈话的情景。小男孩来到父亲面前,要求买一件东西,他不会事先想好该怎么说,他只会直接说出自己的要求。为什么?因为他满心相信他父亲一定会答应他的要求。这就是希伯来书作者的意思,他说只要藉着耶稣基督的宝血,你便蒙神接纳,这不是靠自己的好行为,而是因着耶稣基督在十字架上所成就的一切,你就得以「坦然」来到神面前。这是已经成就的事,你已经拥有这身分。耶稣基督已经为我们付上罪的代价,你不再被定罪。你可以坦然无惧地靠近神。

你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吗?这代表你已经在内圈里。鲁益师曾经发表一场题为「内圈」的演说,我认为这是十分精彩的演说。他说人心中有一种很大的推动力,很多时候我们也察觉不到,就是人总是想尽办法要进入小圈子里,就是内圈。我们渴望进入那些我们梦寐以求的圈子中,彷佛不进入内圈就无法好好活下去。他察觉到很多学者都想要努力争取研究基金,但其实他们并不是真的很在乎那笔研究基金,他们只是在意自己能否成为学术界的菁英,得到学术界的认同,跻身菁英之列。他又看见很多人拼命赚钱,但他们真正在意的也许不是金钱本身,而是想得到认同,可以进入高尚阶层生活的圈子。你看看那些街头帮派,那不过是一群渴望进入内圈的孩子罢了。

这种渴望叫我们的生活苦不堪言,彷佛一定要进入圈内才会感到被肯定,若非如此就不知道自己是谁,也没有安全感。因此,你会鄙视那些无法进入圈子的人,你也会妒忌那些已经进入圈子的人。

第19至22 节谈到救恩的确据,这是第23至25 节所提到那美好群体的基础,可以这样说:「因耶稣的血,我们得以坦然进入那终极的内圈里。」

那终极的内圈就是圣父、圣子、圣灵。你蒙至高者接纳,得以进入那终极的内圈。你有充足的信心,可以坦然无惧的进到神面前。当你知道自己是蒙爱、蒙悦纳的,你就不需要靠进入其他内圈来得到认同。可是,如果你不知道得救是靠着神的恩典,也不知道神爱你,你就会拼命地四处寻找爱和接纳。你为什么与人建立关系呢?很多时候,我们与人交往,不是纯粹为了别人的好处,或真正想关心别人。我们与某些人交往,是为了可以进入圈内,得到认同,让自己感到满足。因此,你会选择与某些人交往,而选择与某些人保持距离。

为什么?因为你与别人建立关系,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了你自己。但只要你进入那终极的内圈,你就会为了别人而建立关系,能够真正关心别人,因为你不再是为了满足自己而与别人交往。你感到真正的满足,因为你得以进到神面前。只要你确信耶稣基督已为你成就一切,祂永远不会撇弃你,因为祂对你的爱是完全的、是无条件的,那么你与别人的关系也会彻底改变过来。

你会问:「我如何知道自己是蒙爱的?我如何知道神对我的爱是无条件的?我如何知道自己可以真正进到祂面前呢?」我们看看耶稣在十字架上所说的话就可以知道了。圣经说:「罪的工价乃是死。」罪会带来什么后果呢?首先,罪会带来「孤单」,罪会扼杀一个群体,会破坏人的关系。举例说,当你欺骗一个人,你会因为良心不安而设法躲避对方,你要不断掩饰和隐瞒。当你对人冷酷无情,与人的关系就会疏离。罪的代价就是「孤单」,被隔绝。罪的工价是死,死就是永远的隔绝。

马可福音15章34节记载,耶稣基督在十字架上大声喊着说:「我的神!我的神!为什么离弃我?」耶稣被神离弃了,这是祂最难以承受的事。耶稣基督被门徒出卖,遭世人唾弃,那一刻祂更被父神离弃。为什么?因为祂为我们承担了一切罪债,为我们承担了罪所带来的孤单和隔绝。祂已不属于任何群体,世人唾弃祂,门徒四散,父神也离弃祂。祂完全被离弃,孤单一人。

你明白耶稣在十字架上所说的话吗?耶稣基督背负我们的罪,被父神离弃,替我们承受一切,以致神不会离弃我们。神将一切我们犯罪的后果都归在耶稣基督身上,祂永远不会离弃我们。这样我们就知道祂对我们的大爱,我们与人的关系也因此改变过来。

你希望进入这个蒙爱的群体吗?让我们存着充足的信心来到神面前,领会基督为我们舍身流血的大爱,坦然进入至圣所。让这一切改变我们的人际关系,建立一个吸引世人的群体。

我们一起祷告。

亲爱的天父,感谢祢让我们来到祢面前,与祢亲近。求祢帮助我们建立一个真正的群体,彰显祢的圣洁和慈爱,传扬基督的救恩。祷告奉主耶稣基督的圣名。阿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