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經文:路加福音6章31-38節
你們要給人,就必有給你們的。—路加福音6章38節
麗芳收到匿名捐贈的一萬美元,她只將一小部分花在自己身上,其餘的都慷慨地捐贈給同事、家人、水災的受災戶和慈善機構。麗芳並不知道,她已成為一項研究的研究對象。這項研究是以兩百人為樣本,追蹤他們獲得銀行無條件饋贈的一萬美元后,會做些什麼。研究發現,超過三分之二的餽贈金都被捐出去。TED非營利媒體組織的總裁克里斯.安德森(Chris Anderson)分享這個故事時,說到:「事實證明⋯⋯我們人類具有以慷慨迴應慷慨的天性。」
我們從聖經中看見,當人們慷慨付出時,就反映出那位創造人類的上帝,祂那美好的特質。上帝既慷慨,又滿有憐憫與慈愛,祂不只是如此對待一些人,而是對所有的人都如此,甚至包括忘恩負義和作惡的人(路加福音6章35節)。因此,耶穌教導那些想要活出上帝特質的人要「愛」、「善待」並借貸給他人,甚至包括仇敵,而且「不指望償還」(32-35節)。
當我們不求回報地付出,便會發現這樣的生活方式絕不會帶來任何損失。耶穌也指出:「你們要給人,就必有給你們的,⋯⋯你們用什麼量器量給人,也必用什麼量器量給你們」(路加福音6章38節)。當我們對上帝的慷慨作出迴應,而活出慷慨付出的生命,便會發現在各方面都充足有餘。
你如何藉由給予而得到快樂?
別人的慷慨付出如何豐富你的生命?
仁慈的上帝,謝謝祢讓我們因慷慨付出而滿心喜樂。
靈糧透視
路加福音6章31-38節的內容類似耶穌在山上教導眾人的「登山寶訓」(馬太福音5章1、38-48節)。不過,路加福音第6章耶穌傳講的「平原寶訓」是在「平地上」(17節)。在「平原寶訓」中,耶穌教導我們要無條件地愛人,也要愛仇敵,這樣我們才能成為「至高者的兒子」(35節)。上帝「恩待那忘恩的和作惡的」(35節),因此,我們要慈悲,像「父慈悲一樣」(36節)。耶穌也闡述一條廣為人知的黃金法則:「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31節),並推崇一個原則:「人種的是什麼,收的也是什麼」(參閱加拉太書6章7節)。耶穌還教導我們,在與人來往互動時要彼此互惠,「因為你們用什麼量器量給人,也必用什麼量器量給你們」(路加福音6章38節)。
作者: 沈啟智(特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