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 題目:要防備那些「酵」
葉應霖

經文:可八11~21賽六9~10

11 法利賽人出來盤問耶穌,要求他從天上顯個神蹟給他們看,想要試探他。 12 耶穌心裏深深嘆息,說:「這世代為什麼求神蹟呢?我實在告訴你們,沒有神蹟給這世代看。」13 他就離開他們,又上船往海的對岸去了。14 門徒忘了帶餅,在船上除了一個餅,沒有別的食物。 15 耶穌囑咐他們說:「你們要謹慎,要防備法利賽人的酵和希律的酵。」16 他們彼此議論說:「這是因為我們沒有餅吧。」 17 耶穌知道了,就說:「你們為什麼因為沒有餅就議論呢?你們還不領悟,還不明白嗎?你們的心還是愚頑嗎?18 你們有眼睛,看不見嗎?有耳朵,聽不到嗎?也不記得嗎?19 我擘開那五個餅分給五千人,你們收拾的碎屑裝滿了多少個籃子呢?」他們說:「十二個。」 20 「又擘開那七個餅分給四千人,你們收拾的碎屑裝滿了多少個筐子呢?」他們說:「七個。」 21 耶穌說:「你們還不明白嗎?」(可八11~21

9 他說:「你去告訴這百姓說:‘你們聽了又聽,卻不明白;看了又看,卻不曉得。’ 10 要使這百姓心蒙油脂,耳朵發沉,眼睛昏花;恐怕他們眼睛看見,耳朵聽見,心裏明白,迴轉過來,就得醫治。」(賽六9~10

法利賽人要求耶穌在「天上顯個神蹟」,以致他們可以看見一個能證明耶穌有上帝同在的明證。法利賽人在此再次扮演一個護衛以色列人宗教的領袖角色。參考出四29~31,就如昔日以色列人,藉著看見摩西和亞倫行神蹟去辨識耶和華著實與摩西和亞倫同在,以致他們可以信。故此,法利賽人要求耶穌在「天上顯個神蹟」,其實是符合猶太人的宗教傳統的(參林前一22)。然而,就在馬可福音的上文(可三22),從耶路撒冷下來的文士(與法利賽人有緊密聯繫的),卻在見證耶穌行趕鬼神蹟之後,誣衊祂是靠鬼王趕鬼。這就證明,縱使耶穌在宗教領袖面前顯神蹟,他們仍然會執意不信。要教「這世代」(ἡ γενεὰ αὕτη,可八12)接受耶穌是從上帝而來,是無補於事的。

令耶穌更感困擾的是,這種不信的態度亦見於門徒之中。耶穌囑咐他們要提防「法利賽人的酵和希律的酵」(可八15),意思包括法利賽人執意不信的心(可八11~13)和分封王希律·安提帕三類的犯罪行為:犯奸淫聚希羅底為妻、殘殺施洗約翰、追求權力自保(可六14~29)。門徒的矇蔽及回答令人啼笑皆非,他們的關懷仍然是地上飲食的需要,以致他們捉錯用神,不能進入耶穌說話的喻意,只停留在說話的一般字面意思。

就如耶穌先前在馬可福音四章10~12節,選擇了用間接及比喻的方式(暗引賽六9~10)來重塑門徒的視野,耶穌在此繼續沿用此溝通模式,嘗試更新門徒的心思。在可四,暗引的負面教材是昔日以賽亞時代拒絕先知的以色列人;在可八,暗引的負面教材就演變成與門徒同時代、更容易影響門徒的以色列宗教及政治領袖。門徒似乎不是太敏感於這些「酵」對他們可能造成的影響,而這亦直接或間接地令到他們的心思仍然愚頑。結果就是「聽了又聽,卻不明白;看了又看,卻不曉得」。

思想:

  1. 處身於廿一世紀,你最容易被什麼「酵」來影響你?為什麼?
  2. 你討厭這些「酵」對你的影響嗎?還是你仍然不覺得要跟它們「割席」?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