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 化憐憫為行動
雷翠霞

今日經文:歌羅西書3章12節

就要存憐憫的心腸。—歌羅西書3章12節,新譯本

詹姆士·沃倫(James Warren)的工作並不是製作長凳。但某一天在丹佛市,他注意到一位女士坐在地上等公車,他覺得這樣實在有失尊嚴。於是,這位28歲的人力顧問開始利用廢棄木材製作長凳,並放置在公車站,而且很快就被人使用。當他知道全市9,000個公車站很多都沒有候車座椅,他就作更多長凳,並且刻上兩個英文字(Be Kind),意思是善待他人。沃倫說:“我只是盡力讓人們的生活變得更好一點。”

這種行動也可被描述為憐憫。正如耶穌所展現的那樣,憐憫是一種發自內心的強烈感受,能激發我們採取行動來滿足他人的需要。當一羣有急切需要的人來尋求耶穌時,祂“就憐憫他們,因為他們如同羊沒有牧人一般”(馬可福音6章34節)。馬太福音14章記載,耶穌將心中的憐憫化為行動,醫治眾人的疾病(14節)。

在歌羅西書3章,保羅呼籲眾信徒應心存憐憫(12節)。這對我們有什麼好處呢?正如沃倫所說:“這使我感到滿足,好像輪胎充飽氣一般。”

我們的周遭有很多人需要幫助,上帝會讓我們看到這些需求。這些需要能激發我們將憐憫付諸行動,而當我們向人展現基督的愛時,這樣的行動也會使他人得到鼓勵。


你曾在何時因憐憫去援助

那些受傷或需要幫助的人?

你的憐憫讓你有什麼樣的感受?


慈愛的上帝,當我看到有人痛苦需要幫助時,

請軟化我的心,讓我能以基督的憐憫來關懷他們。

靈糧透視

歌羅西書3章12節被譯為“憐憫”的詞彙,乃是結合splanchnon(腸子)和oiktirmos(仁慈)這兩個希臘詞,新譯本將此譯為“憐憫的心腸”。從字面上看,這個詞彙意指大腸、小腸或內臟(心、肺、肝等);用作比喻時,意指溫柔的情感,激發出善良、仁慈、富有同情心的反應。基督徒既身為基督的代表(17節),就當“穿上憐憫”(12節,和合本修訂版),以及其他像基督一樣的品格(12-14節)。“憐憫”的動詞形式(splanchnizomai)僅出現在福音書中,用來描述上帝(或象徵上帝的人物)以及基督的行為,例如:“[耶穌]看見許多的人,就憐憫他們,因為他們……如同羊沒有牧人一般”(馬太福音9章36節);“[小兒子]離得還遠的時候,他父親就看到他,動了憐憫之心,跑上去……親吻他”(路加福音15章20節,中文標準譯本),而這位父親代表天父上帝。

作者: 簡恩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