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 顺境逆境
何启明

经文:传6:10-7:14

10先前所有的,早已起了名,人早知道人是如何的,不能与比自己强壮的相争。11话语多,虚空也增多,这对人有甚么益处呢?12人一生虚度的日子,如影儿经过,谁知道甚么才是对他有益呢?谁能告诉他身后在日光之下会发生甚么事呢?7:1名誉强如美好的膏油,人死去的日子胜过他出生的日子。2往丧家去,强如往宴乐的家,因为死是众人的结局,活人必将这事放在心上。3忧愁强如喜笑,因为面带愁容,终必使心喜乐。4智慧人的心在遭丧之家;愚昧人的心在快乐之家。5听智慧人的责备,强如听愚昧人歌唱;6因为愚昧人的笑声,好像锅子下面烧荆棘的爆声,这也是虚空。7勒索使智慧人变为愚妄,贿赂能败坏人的心。8事情的终局强如它的起头;存心忍耐的,胜过居心骄傲的。9你的心不要急躁恼怒,因为恼怒存在愚昧人的怀中。10不要说:为甚么先前的日子强过现今的日子呢?你这样问不是出于智慧。11智慧加上产业是美好的,对见天日的人都有益处。12因为智慧庇护人,好像金钱庇护人一样;智慧能保全智慧者的生命,这就是知识的益处。13你要观看上帝的作为,谁能使他所弯曲的变直呢?14顺利时要喜乐;患难时当思考。上帝使这两样都发生,因此,人不知将会发生甚么事。

多数学者都认为这段经文(六10~七14)开展了本书的下半部份,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成了上半和下半部的枢轴经节。六章10至12节为整段经文的导言,而七章13至14节为结论,中间的1至12节是传道者要传递的主题信息,像三明治的最重要部分。

传道者以将来为主轴,劝勉世人要清楚自己的局限、无知无能,从而更了解上帝的主权和祂所命定的计划。人是无助和无能为力的,一切事情的发生,都是上帝早已决定(参一9三15)。「起了名」(六10a)有「制定」或「指定」的意思,即人的处境无论顺或逆「早已(由上帝)命定的了」(六10a《现代中文译本》),连命名都不是由自己决定。既然人连命名都由不得自己,又怎能「与比自己强的(上帝)抗辩呢?」(六10b;参七13-14《新译本》)。传道者用两个修辞式的设问,即「谁知道甚么才是对他有益呢?」及「谁能告诉他身后在日光之下会发生甚么事呢?」(六12)指出人不能知道甚么是对他有益的,而人的过去与未来亦轮不到世人来决定。然而,人却可以把握现在,活在当下,衡量相对好的情况,然后朝往比较可取的方向而活。这正是七章1至12节所要传达的信息。

传道者用了「胜过」或「较好」的箴言表达相对的「好」(ṭôb),来教导读者在上帝不能更改的命定下,面对人生种种对比选项,寻求选择较好的事。人会面对逆境,如死、遭丧之家、忧愁等,同样也会遭遇顺境的情况,如生、宴乐之家、喜笑等(七1-4)。传道者并非认为死好过生,他是要指出死的那一天会给其他人提供了反思的空间。因此,他认为去奔丧之家比去宴乐之家更好,因为宴乐可能会令人乐而忘形,忽视了生命的短暂,忘记了人必有一死的事实;往奔丧之家反而给人机会作深度的反省,知道死亡是众人的结局,就激发他去思考生命的终极关怀。简言之,传道者的智慧是「未知死,焉知生」。因此,他认为人经历哀伤、忧愁之后体验喜乐就更有意思。

人总是喜欢别人赞赏,但传道者提醒,听一个智慧人的责备胜过听众多愚昧人的歌唱。因为愚昧人的赞赏没有实质,且缺乏内涵,像烧着的荆棘,声音刺耳,且快速烧毁,所散发的热量十分有限。然而,智慧人纵然比愚昧人相对优胜,也非百毒不侵,勒索和贿赂都会令智慧人变得脆弱、晚节不保(七7)。人生如赛跑,起跑时快速,未必胜券在手,因为可能会被后来的追上。「事情的终局强如它的起头」(七8a),人未到最后,也难以盖棺定论。

最后,传道者劝告我们怀旧可以,但不要只顾缅怀过去,叹息今非昔比。人不能回到过去,也不能决定未来(参七14b),人是活在目前和当下,把握现今才是最上算的选择。上帝有绝对的主权,顺境逆境都会临到我们。既是这样,我们在「顺利时要喜乐;患难时当思考」(七14a)。

思想:

你怎样面对人生的顺境和逆境呢?顺境时会否感恩?逆境时会否思考,不怨天尤人,深信上帝有祂的美意?

既然过去的不能挽回,未来的又不能控制,你会怎样珍惜每天的生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