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 过犹不及
何启明

经文:传7:15-22

15在虚度的日子里,我见过各样的事情,义人在他的义中灭亡,恶人在他的恶中倒享长寿。16不要行义过分,也不要过于自逞智慧,何必自取败亡呢?17不要行恶过分,也不要为人愚昧,何必未到期而死呢?18你持守这个,那个也不要松手才好。敬畏上帝的人,这一切都能兼得。19智慧使拥有智慧的人比城中十个官长更有能力。20其实世上没有行善而不犯罪的义人。21人所说的话,你不要都放在心上,免得听见你的仆人诅咒你。22因为你心里知道,自己也曾屡次诅咒别人。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是中国人的传统智慧。旧约的律法书、先知书及智慧文学都有因果报应的论述;旧约传统指出遵守上帝诫命的人在地上得以长久(参出二十12申四40五33),行义和谨守上帝命令的人,在世日子长久及得平安(参申二十五15箴三1-2十27)。

可是,传道者在这普遍性的原则下,却看见一些例外的事实;他所度过的日子里,发生了一些荒谬和不可理喻的事,那就是义人早逝,而恶人却长寿没事。「有义人在行义,反而早死;有恶人行恶,倒享长寿」(15b节《吕振中译本》)。这些殊例与个案屡见不鲜。试想旧约的亚伯,无辜被杀早逝,而杀弟的该隐却结婚、生子,寿终正寝;拿伯遵守律法不卖祖田,却被邪恶的亚哈害死(参王上二十一1-14);还有新约的司提反,忠心见证基督反被石头打死等(参徒七59)。好人遇难及遭遇无妄之灾,加害者反而侥生还,甚至逃之夭夭的事实在比比皆是,我也认识两个信徒家庭被醉驾人士酿成车祸而猝然离世,留下妻儿面对失去丈夫父亲的凄凉日子。荒谬的是那加害者却安然无事、刑期短少,甚至也有逃过刑责的!

传道者提醒我们,与上帝话语大相径庭的例外荒谬事件是实在存在的。「过分」(harbē)(16a、17a节)是「很多」或「非常多」的意思,传道者从观察中提出中肯的劝勉:不要行义多多,也不要行恶多多(参16-17节)。传道者并非叫我们不要行义,而是行义要无过、无不及,恰到好处便可。

「世上没有行善而不犯罪的义人」(20节),既是如此,要知道自己充其量也不过是一个行善的罪人而已,有时也会冒失说了别人的坏话、讲了轻蔑埋怨的话,也会受不了别人的闲语闲言而裹足不前(参21-22节)。因此,行善也要考虑自身限制和别人的感受,更要留意所用的方法,会否使受益者尴尬难受。因此,做正确的事,也要考虑用正确的方法及在正确的时间去做,否则可能行善变成好心做坏事,弄巧成拙、误事误人。「不要行义过分,也不要过于自逞智慧,何必自取败亡呢?」(16节)就以目击车祸为例,最适宜是报警,待专业医疗人员到现场处理。不可因自己拥有医疗知识,就急促擅自移动伤者及帮伤者包扎,否则不单加重伤者危险,更可能会招祸上身,承受刑责!

此外,也不要多行不义(参17a节)。诚然,传道者并非鼓励我们只要适可而止,行些「小恶」也无伤大雅,其实,传道者是从现实情况切入而提建议。人既有罪,也不完美,根本不可能完全不行恶,也不会绝对不做愚昧的事,因此,只好劝人不要做得太过分,免得身陷囹圄、无法自拔,免得「时候未到便死」(17b节《新译本》)。

「你持守这个,那个也不要松手才好」(18a节)。传道者持守不要「行义过分」和「行恶过分」的劝告,要在两者之间找出一条平衡之路去实践。怎样可以「避免这两个极端」(18b节《新译本》)及「两者兼顾并重」(《思高译本》)呢?秘诀就是作一个敬畏上帝的人(18b节),用上帝全面的真理作为行事为人的标准和准则,以向上帝负责的心态及谨慎战兢地与人交往,过一个「过犹不及、适可而止」的人生。

思想:

中庸之道、适可而止及恰到好处确实有个中的道理。这其实与现代心理学提倡的立下界线(boundary)相仿。另一方面,也要留意「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提醒。你会怎样协调及实践这些劝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