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文:“顯我為義的神啊,我呼籲的時候,求你應允我!我在困苦中,你曾使我寬廣;現在求你憐恤我,聽我的禱告!”(《詩》4:1)
好人受害,義人遭難似乎是生活中無可避免的事實。自古以來,人們就嘗試從哲學、文學,神學等,以理性和思辨來解釋這一人類永恒的難題。不過,苦難的廣度、深度往往超過理性的範圍,也非理性所能企及。 然而聖經給我們開啟了另外一扇門,就是通過禱告來到神的面前,靠祂來面對苦難。
大衛是一位合神心意的明君,他一生經歷了神的同在和祝福。但他絕沒有不熟悉苦難。被膏為王時,他被掃羅嫉恨追殺;作王時,被兒子押沙龍叛變追殺。除了在拔示巴一事上犯下大罪,承受神的刑罰外,很多情況下,他都是無辜受難。
義人經歷患難時,當如何禱告呢?大衛在《詩篇》的第四篇——晚禱之詩,給我們作了很好的範例。
在這首詩裡,大衛正遭受不公的待遇,他被敵人無緣無故地攻擊、譏諷。詩人知道,自己在神的眼中,是看為義的。這讓我們看到,並不因為我們在神眼中為義,苦難就不會臨到我們,敵人就不會不攻擊我們。相反,有時,正是因為我們為義,我們才成為被攻擊的目標。
但詩人把這一切一倂帶到顯他為義的神面前,他大聲、迫切地呼求:“求你應允我,聽我的禱告。”
詩人不只是呼求,在呼求中,他也追念神曾經對他的信實:“我在困苦中,你曾使我寬廣。”“困苦”的原義是狹窄、受限的意思,引申為困境、苦楚。當遭遇苦難時,人的心自然會變得狹窄。
無論是家人或朋友善意的舉動被我們誤解為傷害,或是在單位中被人平白無故地穿小鞋,又或是在服事中遭遇弟兄姐妹的誤會中傷,我們最自然的反應是情緒激動、思維狹隘、心裡也隨之變窄了。我們會發怒、發怨言、思維也不能像平常一樣,對人事作出合宜的判斷,心裡的愛與憐憫也可能蕩然無存。
這便是人在苦難中的困境。但神介入這苦難,要使人得以被翻轉,因為祂可以使在困境中的人寬廣。寬廣,顧名思義,即寬廣之地,引申為寬綽、舒暢。神要如何引領那落在狹窄之地的我們至寬廣之處呢?
首先,我們得明白,神的義是我們當尋求的,也唯有祂能使我們為義。倘若我們不能從神的視角來看待自己的處境,就會受制於自己狹隘的“義”當中,以至於沒有出路。因此,我們要尋求的不是自己以為的“義”,而是神看為的“義”。我們要以禱告來到神的面前,向這位顯我們為義的神呼求,期待祂引領我們走出困境。這是詩人給落在困境當中的我們的第一個提醒。
然後,我們也追念神的信實,以增強我們的信心。詩人在此特別使用動詞的過去式“曾使我寬廣”。這是提醒我們,當追念神過去對我們的信實帶領。祂過去如何信實地引領落在狹隘之中的我們,走向寬廣之地,如今祂依然可以這樣,使陷在苦境當中的我們得以舒暢。這完全是出於不改變之神的憐憫本性。
因著神的信實,我們不用再盯著自己的軟弱與不堪,而是仰望那發憐憫的神。因此,在困境中,我們可以來到祂的面前,懇求祂使我們得以寬廣。
禱告:公義的真神、憐憫的救主,願我們在困境當中尋求你的義;也追念你在過去如何引領我們走出苦楚,你如今也一樣要將我們從狹徑之中,引到寬闊之地。願你為你自己名的緣故,成就此事。也願我們再次經歷你的信實。奉耶穌的名禱告。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