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文:“等那完全的來到,這有限的必歸於無有了。”(《林前》13:10)
如果事情看起來像經過了設計,我們便會猜想,背後肯定有個設計者;如果事情僅是意外發生、未經設計,我們就覺得毫無意義。
若有設計,其中的涵義,便要問設計師。意義產生的管道有兩個:一是原來就有的,這是“發現”;二是後來才有的,這叫“發明”。發現令人驚嘆,帶來的結果是謙卑;發明常使人自滿,結局可能是驕傲。
所謂“模仿是最大的恭維”,這是有中生有;而世人認為,創作是自我內在的墾荒,這是無中生有。人模仿是往外看,創作是往內看,兩者的壯觀與局限、美麗與醜陋無可比擬。
與其在屋內臨鏡,不如到屋外看風景;鏡中所見的是自身的不圓滿,左看右看都有缺陷;相反地,天空是一面藍色的鏡子,能反映出造物主的臉孔,變幻不斷,百看不厭。
因此,我以為不論寫作或作畫,都是將造物的壯觀切了一小角,藉由創作佔為己有,然後簽上自己的大名,框起來掛在牆上自我欣賞,或是公開在畫廊展覽。好比媽媽在做飯,孩子們在灶旁玩廚房的遊戲,媽媽完成的是一桌好菜,色香俱全,孩子做的食物不能吃,是些咬不下的塑膠玩具。
因此,所謂的創作,不如說是孩童的遊戲,是以假亂真的自娛。
“等那完全的來到,這有限的必歸於無有了。”
世人卻將創作看作一種無中生有的發明,前無後無,其中表現的不過是以己為神的企圖,佔地為王的孤高。但對基督徒來說,創作不過是個“揭曉(epiphany )”,或是得著啓示,或是失明之後的看見,就像掃羅在往大馬士革的路上見到了大光,驚嚇地問道:“主啊,你是誰?”
因此,創作者不過是一莖會書寫的蘆葦,是一根吹笛奏樂的中空的管子,是被主使用的器皿。如此的創作,結局是“喪失生命的,必得著生命”;是一粒麥子落在地裡死了,就結出許多的子粒來;是發現自己是天父兒女,而且努力活出這個尊貴的身份。
禱告:主啊,教導我們學會真正的謙卑,我們的創作,不過是模仿,是反映你的榮美,目的是讓世人得以認識你,敬拜你,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