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9日 真正的创作
许万常

经文:“等那完全的来到,这有限的必归于无有了。”(《林前》13:10

如果事情看起来像经过了设计,我们便会猜想,背后肯定有个设计者;如果事情仅是意外发生、未经设计,我们就觉得毫无意义。

若有设计,其中的涵义,便要问设计师。意义产生的管道有两个:一是原来就有的,这是“发现”;二是后来才有的,这叫“发明”。发现令人惊叹,带来的结果是谦卑;发明常使人自满,结局可能是骄傲。

所谓“模仿是最大的恭维”,这是有中生有;而世人认为,创作是自我内在的垦荒,这是无中生有。人模仿是往外看,创作是往内看,两者的壮观与局限、美丽与丑陋无可比拟。

与其在屋内临镜,不如到屋外看风景;镜中所见的是自身的不圆满,左看右看都有缺陷;相反地,天空是一面蓝色的镜子,能反映出造物主的脸孔,变幻不断,百看不厌。

因此,我以为不论写作或作画,都是将造物的壮观切了一小角,借由创作占为己有,然后签上自己的大名,框起来挂在墙上自我欣赏,或是公开在画廊展览。好比妈妈在做饭,孩子们在灶旁玩厨房的游戏,妈妈完成的是一桌好菜,色香俱全,孩子做的食物不能吃,是些咬不下的塑胶玩具。

因此,所谓的创作,不如说是孩童的游戏,是以假乱真的自娱。

“等那完全的来到,这有限的必归于无有了。”

世人却将创作看作一种无中生有的发明,前无后无,其中表现的不过是以己为神的企图,占地为王的孤高。但对基督徒来说,创作不过是个“揭晓(epiphany )”,或是得著启示,或是失明之后的看见,就像扫罗在往大马士革的路上见到了大光,惊吓地问道:“主啊,你是谁?”

因此,创作者不过是一茎会书写的芦苇,是一根吹笛奏乐的中空的管子,是被主使用的器皿。如此的创作,结局是“丧失生命的,必得著生命”;是一粒麦子落在地里死了,就结出许多的子粒来;是发现自己是天父儿女,而且努力活出这个尊贵的身份。

祷告:主啊,教导我们学会真正的谦卑,我们的创作,不过是模仿,是反映你的荣美,目的是让世人得以认识你,敬拜你,阿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