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衛找約拿單商議對策
1
大衛從拉瑪的拿約逃跑而來,在約拿單面前說:『我作了甚麼?我有甚麼罪愆?在你父親面前我犯的甚麼罪,他竟尋索我性命呢?』
2約拿單對他說:『你絕對不至於死:我父親作的、無論大小事,沒有經點竄翻譯的。不向我披露的;為甚麼這事我父親偏要對我隱瞞呢?決無此理。』
3大衛回答回答:傳統作「又起誓」;今仿七十子譯之。說:『你父親準知道你跟我好;故此他心裏說:「不如不叫約拿單知道這事,恐怕他擔憂。」雖然如此,我指着永活的永恆主、也指着你的性命來起誓:我與死之間、只有一步之隔罷了。』
4約拿單對大衛說:『你心裏切願切願:傳統作「說」字;今仿七十子譯之。着甚麼?我總要為你作成。』
相約以回家獻年祭為託詞
6你父親若察覺我不在席上,那麼你就說:『大衛懇切求我許他跑回他本城伯利恆去;因為在那裏他全家有獻年祭的事。』
7你父親若這樣說:「好!」僕人就可以平安無事了;他若大大發怒,你就知道他決定要害我了。
8求你以忠愛待僕人;因為你曾使僕人在永恆主面前同你結約。我若有甚麼罪愆,你自己儘管把我殺死;為甚麼要這樣將我帶交你父親呢?』
9約拿單說:『你絕對不至於如此。我若準知道我父親決定要加害於你,我還有不告訴你的麼?』
10大衛對約拿單說:『你父親若經點竄翻譯的。嚴厲地回答你,誰來告訴我呢?』
11約拿單對大衛說:『來,我們出去到田野去吧!』二人就出去到田野去。
12
約拿單對大衛說:『願永恆主以色列的上帝作證作證:仿敍利亞譯本補上的。。明天大約這時候,就是第三天,我窺察我父親的意思;若見他對你有好意,那時、我還有不打發人來找你、向你披露的麼?
13我父親若有意要加害於你,而我若不向你披露、使你平平安安地走開,願永恆主這樣懲罰我,並且加倍地懲罰。願永恆主和你同在,如同從前和我父親同在一樣。
約拿單求大衛施恩
14假使我還活着,那麼就求你將永恆主那樣的忠愛待我。假使我死了,
15求你也永不向我家剪斷忠愛。但假使永恆主從地上剪滅了大衛每一個仇敵,
17於是約拿單憑着愛大衛的心、又對對:傳統作「叫」字;今仿七十子譯之。大衛起誓,因為他愛他如同自己的性命。
相約以射箭為暗號
18
約拿單對他說:『明天是初一;你座位空着、人一定察覺到。
19第三天尤甚;那麼你要迅速下去,到你遇事時候藏身的地方,在那石頭堆旁邊等着全節經點竄翻譯的。。
20我呢、要向石頭堆旁邊射三枝箭,如同射箭靶一樣。
21看吧,我要打發僮僕,說:「去把箭找來。」我若對僮僕說:「看哪,箭在你後頭呢;把箭拿來。」那麼、你就可以回來;我指着永活的永恆主來起誓,你一定平安無事。
22但我若對童子說:「看哪,箭在你前頭呢。」那麼你就可以往前走;因為是永恆主打發你去的。
23至於你我今天所說的話,看哪,有永恆主在你我之間作證、直到永遠。』
席間釋疑
24於是大衛去藏在田間。到了初一日、王坐席要喫飯。
25王照常坐在他的座位上、就是靠牆的座位;約拿單在對面對面:傳統作「侍立着」;今仿七十子譯之。;押尼珥坐在掃羅旁邊;大衛的席位空着。
26然而這一天掃羅沒有說甚麼,因為他心裏說:『這是偶然的事,或者他不潔淨,因為還沒有得潔淨傳統作「他不潔淨」;今仿七十子譯之。。』
27第二天、就是初二日、大衛的席位還是空着;掃羅就問他兒子約拿單說:『為甚麼耶西的兒子昨天今天都沒有來喫飯呢?』
28約拿單回答掃羅說:『大衛懇切地求我讓他到伯利恆去;
29他說:「求你容我去;因為我們家在城裏有獻祭的事;我哥哥吩咐我去。如今我若得到你顧愛,求你容我溜走去見我哥哥。」因此大衛就沒有來赴王的筵席。』
掃羅怒責約拿單
30
掃羅便向約拿單發怒,說:『邪曲背逆的婦人生的!難道我不知道你取悅了耶西的兒子、而自取羞辱,以致你母親的下體蒙羞辱麼?
要殺死大衛
31
耶西的兒子活在地上一天,你和你的王位就一天不能堅立。現在你要打發人將他拿來交給我;因為他是該死的。』
32約拿單回答他父親掃羅說:『他為甚麼必須死?他作了甚麼?』
34於是約拿單氣忿忿地從席間起來;在這初二日他沒有喫飯;因為見他父親侮辱了大衛,他就為大衛擔憂。
赴約與泣別
35
次日早晨、約拿單按着他和大衛所約會的出去到田野間,有一個小僮僕跟着他。
36約拿單對僮僕說:『你跑去、把我所射的箭找來。』僮僕跑去,約拿單就把箭射在僮僕前頭。
37僮僕到了約拿單所射的第一枝箭的地方,約拿單就在僮僕後面喊着說:『箭不是在你前頭麼?』
38約拿單又在僮僕後面喊着說:『加快趕緊吧,不要躭擱。』僮僕就把箭撿起來,回到他主人那裏。
39僮僕卻不知道甚麼意思;只有約拿單和大衛知道。
40約拿單將他的軍器交給僮僕,對僮僕說:『你去吧,帶進城去。』
42約拿單對大衛說:『我們二人曾指着永恆主的名而起誓說:「願永恆主在你我之間、也在你後裔跟我後裔之間作證、直到永遠」,如今你安心去吧。』此節希伯來經卷作21:1。大衛就起身走;約拿單也進城去。
Copyright ©️ 2017 Hong Kong Bible Society. Used by permis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