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0日 「以色列中沒有王,各人任意而行」
黃天逸

經文:士師記二十一1-25

1以色列人在米斯巴曾起誓說:「我們中誰都不把女兒嫁給便雅憫人。」2以色列人來到伯特利,坐在那裏直到晚上,在神面前放聲大哭,3說:「耶和華-以色列的神啊,爲何以色列中會發生這樣的事,使以色列今日缺了一個支派呢?」4次日,百姓清早起來,在那裏築了一座壇,獻燔祭和平安祭。5以色列人說:「以色列各支派中,誰沒有同會眾一起上到耶和華那裏呢?」因爲以色列人曾起重誓說:「凡不上米斯巴到耶和華那裏的,必被處死。」6以色列人憐憫他們的弟兄便雅憫,說:「如今以色列中斷絕一個支派了。7我們既然向耶和華起誓說,必不把我們的女兒嫁給便雅憫人,現在我們該怎麼辦,使他們剩下的人可以娶妻呢?」8他們又說:「以色列支派中誰沒有上米斯巴到耶和華那裏呢?」看哪,基列的雅比沒有一人進營到會眾那裏,9百姓被數點的時候,看哪,基列的雅比居民沒有一人在那裏。10會眾就派一萬二千名大勇士,吩咐他們說:「你們去用刀把基列的雅比居民連婦女帶孩子都殺了。11這是你們當做的事:要把所有男人和曾與男人同房共寢的女人全都殺了。」12他們在基列的雅比居民中,找到四百個未曾與男人同房共寢的處女,就帶她們到迦南地的示羅營裏。13全會眾派人到臨門巖的便雅憫人那裏,與他們講和。14當時便雅憫人回來了,以色列人就把所留下,基列的雅比活着的女子嫁給他們,可是還是不夠。15百姓憐憫便雅憫人,因爲耶和華使以色列支派中有一個缺口。16會眾中的長老說:「便雅憫中的女子既然都除滅了,我們該怎麼辦,使剩下的人可以娶妻呢?」17他們又說:「便雅憫逃脫的人應當有地業,免得以色列中的一個支派被塗去。18只是我們不能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他們。」因爲以色列人曾起誓說:「把女兒嫁給便雅憫人的必受詛咒。」19他們又說:「看哪,一年一度耶和華的節期正在示羅舉行。」示羅位於利波拿的南邊,伯特利的北邊,從伯特利往示劍大路的東邊。20他們吩咐便雅憫人說:「你們去,躲在葡萄園中,21觀看;看哪,若示羅的女子出來跳舞,你們就從葡萄園出來,各人從示羅的女子中搶一個爲妻,然後到便雅憫地去。22他們的父親或兄弟若來與我們爭論,我們就對他們說:『請看我們的情面恩待這些人吧!因爲我們在戰爭的時候沒有給他們任何人留下女子爲妻。這次也不是你們給他們的,若是你們給的,就算有罪了。』」23於是便雅憫人就照樣做了,按照他們的人數,把從跳舞女子中搶來的娶爲妻子,帶回自己的地業,重建城鎮,居住在其中。24那時以色列人離開那裏,各自回到自己的支派、宗族;他們從那裏起行,各自回到自己的地業去了。25那時,以色列中沒有王,各人照自己眼中看爲對的去做。

《士師記》最後的一個段落!

即使以色列民於戰事中打敗了便雅憫,可是,《士師記》的結尾仍然讓我們見到他們羣體的問題 ── 兩個錯誤的誓言:(a)「我們中誰都不把女兒嫁給便雅憫人。」(1);(b)「凡不上米斯巴到耶和華那裏的,必被處死。」(5)。

有關第一個誓言,第6節說:「以色列人憐憫他們的弟兄便雅憫」;他們輕率的舉動,使自己陷入了困難之中。說實話,若以色列民沒有懲罰便雅憫人的話,也許他們仍然活在道德敗壞的光景之中;只是,當便雅憫人被懲治過後,彼此的關係卻仍然處於疏離的狀況。令人更憂慮的是甚麼?便雅憫人也許會因爲在沒有選擇的情況下與迦南女子通婚,也就陷入更深層次的罪惡之中。當第3節以色列民說:「耶和華-以色列的神啊,爲何以色列中會發生這樣的事,使以色列今日缺了一個支派呢?」實際上,他們既沒有爲自己的錯誤誓言而懊悔,而所謂的「憐憫」(6)亦僅僅只在於因爲便雅憫支派幾乎斷絕而悔恨而已。如此的自怨自艾,完全由於他們任由自己內心的想念主宰了要做的決定和行動!

另外,第二個誓言裏有關參與戰役的支派,以色列民對於那些不願意參與這場「自發性」戰事的支派 ── 基列.雅比人進行攻擊,其中只剩下400個未嫁的處女給便雅憫人爲妻,以繼續傳宗接代。只是,對比便雅憫存留下來的600人,基列.雅比卻只剩餘400個處女,看來,基列.雅比所遭遇到的懲罰比便雅憫更爲嚴厲呢!

這是一個極具諷刺性的結局,試想:對比便雅憫人所犯的過錯,基列.雅比人就只是沒有參與戰役而已,如何能與便雅憫的罪行相提並論呢?即使便雅憫人仍然存留600餘種,但以色列民卻將基列.雅比人如同迦南人一樣看待。事實上,這次攻擊最重要的動機,其實只在乎爲便雅憫人的存留尋找「處女」而已,有學者甚至提出,這次對基列.雅比的攻擊其實與「公義」無關。

此外,第12節裏,原文聖經有「不知道」一詞(NASB: “And they found among the inhabitants of Jabesh-gilead 400 young virgins who had not known a man by lying with him …”),用以強調這400個女子仍是處女之身;而希伯來文「知道」一詞與十九章22節「交合」一詞屬同一字根的動詞。實際上,聖經作者要透過這動詞的平行使用,叫讀者注視這兩個故事的相似之處 ── 以色列民的殺戮,竟然與基比亞人的行惡,同樣使人震驚、並且同樣敗壞。甚至,第21節記載由於女子不足夠給予便雅憫人,因此,以色列民叫他們在示羅的女子中各搶一個爲妻。

《約書亞記》十八章1節指出,「示羅」是會幕設立的所在地;以色列民竟然在此處做出如此事情,膽敢在上主聖所前犯下如此大罪,這讓我們看見這屬上主的羣體已然失去了對上主的敬畏之心!

思想:

《士師記》的結束,一句「那時,以色列中沒有王,各人任意而行」,也許讓我們看見:從昔日的失敗循環,直到今天,以色列民已然陷在完全敗壞之中。「失敗」── 從來並不是因爲敵人的可怕和強大;「失敗」── 向來都是因這屬上主的子民羣體離棄上主和上主的教導。

讀完《士師記》,這經卷對今天的我們有甚麼重要的提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