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 亞比米勒 ── 耶路.巴力故事的延續(一)
黃天逸

經文:士師記九1-20

1耶路巴力的兒子亞比米勒到示劍他的母舅那裏,對他們和他外祖父全家的人說:2「請你們問示劍所有的居民:『是耶路巴力的眾兒子七十人都治理你們好,還是一人治理你們好呢?』你們要記得,我是你們的骨肉。」3他的母舅們爲他把這一切話說給示劍所有的居民聽,他們的心就傾向亞比米勒,因爲他們說:「他是我們的弟兄。」4他們從巴力‧比利土的廟中取了七十銀子給亞比米勒,亞比米勒用這些錢僱了一些無賴匪徒跟隨他。5他來到俄弗拉他父親的家,在一塊盤石上把他的兄弟,就是耶路巴力的七十個兒子都殺了,只剩下耶路巴力的小兒子約坦,因爲他躲了起來。6示劍所有的居民和全伯‧米羅都聚集在一起,到示劍橡樹旁的柱子那裏,立亞比米勒爲王。7有人將這事告訴約坦,他就去站在基利心山頂上,高聲喊叫,對他們說:「示劍的居民哪,你們要聽我,神也就會聽你們。8有一次,樹木要膏一王治理他們,就去對橄欖樹說:『請你來作王治理我們!』9橄欖樹對它們說:『我豈可停止生產使神明和人得尊榮的油,而行走飄搖在眾樹之上呢?』10樹木對無花果樹說:『請你來作王治理我們!』11無花果樹對它們說:『我豈可停止結甜美的果子,而行走飄搖在眾樹之上呢?』12樹木對葡萄樹說:『請你來作王治理我們!』13葡萄樹對它們說:『我豈可停止出產使神明和人歡樂的新酒,而行走飄搖在眾樹之上呢。』14眾樹對荊棘說:『請你來作王治理我們!』15荊棘對眾樹說:『你們若真的要膏我作王治理你們,就要來到我的蔭下尋求庇護;不然,願火從荊棘裏出來,吞滅黎巴嫩的香柏樹。』16「現在你們若以誠實正直立亞比米勒爲王,若善待耶路巴力和他的家,若照他手所做的回報他─17從前我父爲你們爭戰,冒生命的危險救你們脫離米甸的手,18但是你們如今起來攻擊我的父家,在一塊盤石上把他的七十個兒子全殺了,又立他使女所生的兒子亞比米勒爲示劍居民的王,因爲他是你們的弟兄─19你們如今若以誠實正直對待耶路巴力和他的家,就可以因亞比米勒歡樂,他也可以因你們歡樂;20不然,願火從亞比米勒發出,吞滅示劍居民和伯‧米羅,又願火從示劍居民和伯‧米羅發出,吞滅亞比米勒。」

基甸的故事,基本上終結在《士師記》第八章(第32節記載:基甸「年紀老邁而死」)。然而,聖經作者巧妙地於第九章以「耶路.巴力」(據六32記載,意思就是:「他拆毀巴力的壇,讓巴力與他爭論吧。」),彷彿將基甸的故事延續下去。因此,哪怕從表面看來,這一章聖經記載着基甸後代的家庭故事,然而,想深一層:這家庭問題的背後卻仍然是耶和華與巴力之間的爭戰。

按八章31節記載,亞比米勒乃是基甸與他的妾在示劍所生的一個兒子。即使他是基甸眾兒子之中唯一被記名的人,然而,按照九章18節記載,基甸的小兒子約坦稱他的母親爲「使女」可見,亞比米勒在家族中的地位其實並不高。雖然如此,亞比米勒卻仍然能夠在眾子之中突圍而出,爲甚麼?

第1-3節記載着亞比米勒對「母舅」及「外祖父全家」說甚麼?

由70人管理,抑或由1人管理?想深一層:這提問既沒有將以色列人團結在一起之餘,反倒挑起那些沒有安全感的人心中利益的考量;

以「骨肉」之間的情懷挑起眾人對自身種族的優越感,卻沒有想到「本是同根生」的道理。

這一切極可能源於亞比米勒的野心及對兄弟們嫉妒憎恨之心!更重要的是甚麼?「巴力.比利土」── 一個偶像敬拜的地方;這些敬拜者(示劍人)竟然成爲了亞比米勒強大的支持。看來,巴力已然掌控了基甸的家族呢!

九章7-20節記載了亞比米勒的弟弟、基甸的小兒子約坦向示劍人的「大聲喊叫」── 宣告咒詛。

基利心山象徵上主的祝福(申二十七至二十八章),對面的以巴路山因其貧瘠而象徵上主的咒詛;示劍 ── 位於兩者之間,因此,到底是「祝福」、抑或是「咒詛」,在乎他們如何選擇!

約坦 ── 在大屠殺之中的倖存者,然而,他卻是一位勇者,願意在孤單之中仍然發聲。第8-13節,他將以色列統治者的人選類比爲橄欖樹、無花果樹和葡萄樹。由於每一棵樹都確知自己的角色功能,因此,他們都不願成爲眾樹之王。第14-15節的荊棘則喻指亞比米勒 ── 大言不慚、傲慢無知。這是甚麼意思?荊棘固然無法成爲遮蔭之處,甚至根本無力燒燬一棵巨大的香柏樹,甚至荊棘根本沒有任何價值。

在類比寓言之後,約坦提出幾方面要示劍考慮:(1)誠實正直 ── 亞比米勒爲求達到目的而不擇手段,當下示劍人呢?他們要如何選擇?(2)昔日基甸曾冒死爲示劍人爭戰,救他們脫離米甸人的手,今天呢?他們應如何抉擇?(3)面對亞比米勒的大屠殺,他們應如何看待呢?

思想:

《士師記》第九章讓我們見到,亞比米勒所做的一切使家庭陷入了相鬥相爭、自相殘殺之中。也許,耶路.巴力的這一段故事提醒我們:內部鬥爭纔是羣體致命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