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3日 基甸 ── 一切勝利在乎上主
黃天逸

經文:士師記七1-8

1耶路巴力,就是基甸,和所有跟隨他的人早晨起來,在哈律泉旁安營。米甸營在他北邊,靠近摩利岡的平原。2耶和華對基甸說:「跟隨你的人太多,我不能把米甸交在他們手中,免得以色列向我自誇,說:『是我自己的手救了我。』3現在你要向這百姓宣告說:『凡懼怕戰兢的,可以離開基列山回去。』」於是有二萬二千人回去,只剩下一萬人。4耶和華對基甸說:「人還是太多。你要帶他們下到水旁,我好在那裏爲你試試他們。我指着誰對你說:『這人可以跟你去』,他就可以跟你去;我指着誰對你說:『這人不可跟你去』,他就不可跟你去。」5基甸就帶百姓下到水旁。耶和華對基甸說:「凡用舌頭舔水像狗一樣舔的,要使他單獨站在一處;那些用雙膝跪下喝水的,也要使他單獨站在一處。」6用手捧到嘴邊舔水的數目有三百人,其餘的百姓都用雙膝跪下喝水。7耶和華對基甸說:「我要用這舔水的三百人拯救你們,把米甸交在你手中;其餘的百姓都可以各回自己的地方去。」8百姓手裏拿着食物和角;其餘的以色列人,基甸都打發他們各自回到自己的帳棚,只留下這三百人。米甸營在他下邊的平原上。

《士師記》第七章挺有趣的,何以這樣說?第六章記載基甸的懼怕膽怯,上主如何透過了兩個印證去堅固他的信心。然而,第7章這裏卻有點奇怪。以色列三萬多的軍隊,最終作戰的卻只剩三百。按照八章10節記載這一場戰爭的結束,米甸的兩個王西巴和撒慕拿所剩下的軍隊人數仍有一萬五千人,被殺的有十二萬。事實上,七章12節說:「米甸人、亞瑪力人,和所有東邊的人都散佈在平原,如同蝗蟲那樣多。他們的駱駝無數,多如海邊的沙。」說實話,米甸並不是弱者,更非戰鬥力有限!因此,莫說是三百人,即使以色列軍隊原初的三萬人,對比米甸軍隊來說,其實也是小巫見大巫而已。

以色列人有充足勇氣面對此戰役嗎?七章3節說:「現在你要向這百姓宣告說:『凡懼怕戰兢的,可以離開基列山回去。』」於是有二萬二千人回去,只剩下一萬人。」試想:若以色列人真的勇氣十足,何以會有如此多「懼怕戰兢」的人「回去」只剩下一萬人?

事實乃是:經過了第六章基甸求印證,即使上主不斷迴應,可是,以色列人卻仍然是「懼怕戰兢」的。七章1節記載的「哈律泉」挺有意思,因爲這字原文與「懼怕戰兢」是同一個字。換言之,聖經作者要我們知道:即使以色列民軍隊人數仍未減少,但他們已經在「懼怕戰兢」中安營呢!

到底上主要以色列人學習甚麼?

要將得勝的把握和信心,建立在上主裏面!

從表面看來,那些「用手捧到嘴邊舔水的」乃是上主所揀選的戰士,因他們懂得用手捧着舔水來喝,相對那些跪下來飲水的人警覺性較高。然而,再深入去看,聖經的記載其實挺有意思的,留心:從第6-8節裏面,「三百人」這數字出現了四次,有聖經學者就指出,「三百人」這數字纔是重點,並不是如何舔水的問題。

上主所關心的乃是以色列軍隊的人數,這乃是上主所要的數字!上主要將以色列軍隊的人數削減至原來軍力的百份之一,並且要用這人數來完成一個看來超乎想象的計劃。因此,上主是要基甸明白到,惟獨看見自己的渺小和軟弱,我們才能夠看見上主的偉大和力量。事實上,勝利 ── 乃在乎上主!

思想:

任憑我們有多大的能力,成就事情的卻是上主!當我們明白了這道理之後,我們就要知道,其實並不在乎「多寡」的問題,只要我們都盡力而爲,那就可以安心仰望上主的旨意與作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