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2天 基甸 ── 看見上主!
黃天逸

經文:士師記六19-40

19基甸去預備一隻小山羊,用一伊法細面做了無酵餅,將肉放在籃子裏,將湯盛在壺中,帶到他那裏,在橡樹下獻上。20神的使者對基甸說:「將肉和無酵餅放在這盤石上,把湯倒出來。」他就照樣做了。21耶和華的使者伸出手裏的杖,杖頭一碰到肉和無酵餅,就有火從盤石中出來,吞滅了肉和無酵餅。耶和華的使者就從他眼前消失了。22基甸見他是耶和華的使者,就說:「哎呀!主耶和華啊!因爲我真的面對面看見了耶和華的使者。」23耶和華對他說:「安心吧,不要怕,你不會死。」24於是基甸在那裏爲耶和華築了一座壇,起名叫「耶和華沙龍」。這壇至今還在亞比以謝族的俄弗拉。25那夜,耶和華對基甸說:「你要把你父親的公牛,就是那七歲的第二頭公牛取來,並拆毀你父親爲巴力築的壇,砍下壇旁的亞舍拉,26在這堡壘頂上整整齊齊地爲耶和華-你的神築一座壇,將第二頭公牛獻爲燔祭,用你所砍下的亞舍拉當柴。」27基甸就從他僕人中選了十個人,照耶和華吩咐他的做了。他因怕父家和本城的人,不敢在白天做這事,就在夜間做。28城裏的人清早起來,看哪,巴力的壇被拆毀,壇旁的亞舍拉被砍下,第二頭公牛獻在築好的壇上,29就彼此問:「這是誰做的事呢?」他們尋找查訪之後,就說:「這是約阿施的兒子基甸做的事。」30城裏的人對約阿施說:「把你的兒子交出來,我們要處死他,因爲他拆毀了巴力的壇,砍下了壇旁的亞舍拉。」31約阿施對站着敵對他的眾人說:「你們是爲巴力辯護嗎?你們要救它嗎?誰爲它辯護,就在早晨把誰處死吧!巴力如果是神,有人拆毀了它的壇,就讓它爲自己辯護吧!」32所以那日人稱基甸爲耶路巴力,意思是:「他拆毀了巴力的壇,讓巴力與他爭辯吧。」33那時,所有的米甸人、亞瑪力人和東邊的人都聚集在一起,過了河,在耶斯列平原安營。34耶和華的靈降在基甸身上;他吹角,亞比以謝族都聚集跟隨他。35他派使者走遍瑪拿西,瑪拿西人也聚集跟隨他。他又派使者到亞設、西布倫、拿弗他利,他們也都上來會合。36基甸對神說:「你如果真的照你所說的,藉我的手拯救以色列,37看哪,我把一團羊毛放在禾場上,若單是羊毛上有露水,遍地都是乾的,我就知道你必照你所說的,藉我的手拯救以色列。」38一切果然發生了。次日早晨基甸起來,把羊毛擰一擰,從羊毛中擠出露水來,裝滿一碗的水。39基甸又對神說:「求你不要向我發怒,我再說一次,讓我用羊毛再試一次,但願羊毛是乾的,遍地都有露水。」40這夜,神也照樣做,遍地都有露水,只有羊毛是乾的。

經歷了上文(12-17)從基甸的質疑中看到他的「不情願」。然而,接下來這幾節經文卻讓我們看到基甸的獻祭蒙上主所悅納;事實上,聖經作者是要我們知道,基甸確實是上主所揀選的士師,只是,問題是基甸的不情願而已!

六章22節記載着一句好重要的話,基甸說:「哎呀!主耶和華呀!因爲我真的面對面看見了耶和華的使者。」有舊約學者甚至指出,這裏並非耶和華的使者,而是耶和華自己。若是如此,這就相當重要了!

何以基甸如此懼怕?事實是:七年的日子,他終日在洞穴裏;基甸的日子,試問,他有否看見過上主呢?

再讀下去,第36-40節裏,基甸所要求的實在並不僅僅是兩個印證而已,因爲,若果他真的要上主給予印證的話,其實一個已然足夠,何解要兩個呢?想深一層,兩個印證,基本上內容是相同的,不過,其中的要求卻是兩個極端 ── 第一個印證是要羊毛上有露水,其他地方都是乾的;第二個印證是要羊毛是乾的,其他地方卻都是露水。試看清楚基甸的兩次要求,大概我們就明白到,事實上並不是有沒有印證的問題,甚至也不是多求一個印證以致更可肯定上主的呼召。真相是甚麼?

透過兩個如此極端的要求,聖經作者其實是要告訴我們:基甸實在並不情願要去迴應上主的呼召。這已然不是信心的問題,而是基甸的第二個要求彷彿要給上主一個難題那樣的心態。此外,我們也要留心:第18-24節裏記載着基甸的獻祭已蒙上主的悅納,並且,第25-32節又讓我們見到,基甸其實已經開始去拆毀巴力偶像。可是,第36節呢?他卻再求印證。

思想:

透過基甸的經歷,聖經作者要告訴我們:這已然不單純是否順服的問題了;問題在於:當我們看不見上主的時候,我們又怎能迴應上主呢?這絕不僅僅因爲生活逼人或因爲擔子太重;真相是:要我們去迴應一位在生活中看不見、經歷不到的上主,其實是近乎沒有可能的事情。於是,基甸猶疑之餘,也不情願走出自己生命裏的洞穴。

在我們跟隨上主的日子直到今天,我們是否都已在自己生命的洞穴裏享受安舒,以致失去了一份甘心情願去迴應召命的心志呢?